推广 热搜: 重点  阿里巴巴  上了  麻雀  支付宝H5  机构  条例  礼包  基金会  1100 

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丢掉了话语权——一位副行长的自述关于穿越的电视剧

   日期:2023-05-27     浏览:31    评论:0    
核心提示: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丢掉了话语权——一位副行长的自述 监管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这些平台会越来越追求效率,要求银行不要来干扰平台,银行所有的风控和动作,都被看作

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丢掉了话语权——一位副行长的自述

监管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这些平台会越来越追求效率,要求银行不要来干扰平台,银行所有的风控和动作,都被看作是设置障碍。这位副行长表示,不看好既拿牌照,又要做流量输出的金融科技平台

监管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这些平台会越来越追求效率,要求银行不要来干扰平台,银行所有的风控和动作,都被看作是设置障碍。这位副行长表示,不看好既拿牌照,又要做流量输出的金融科技平台

文 |《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 | 袁满

“从人的角度看,当前很多中小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并不大。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恐怕还需要再等15年。”近日,某民营银行副行长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受限于“一行一店”模式,部分民营银行在成立之初便探索数字化发展路径,并初见成效。对于当下市场频频提及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这位副行长在长期的实践中感触颇深。

对于为何会做出上述预判,该副行长进一步指出,做数字化需要更年轻的、真正懂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这类人未必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或金融经验,但是得让他们拥有话语权、走上决策层。等到这批熟悉数字化的人循序渐进地走上高管岗位,银行数字化转型才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目前,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两条路径:一条是自建系统、团队等,另一条则是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由于前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很多中小行考虑到自身发展需要、资金资源实力等现实因素,通常会选择后者。

但需要看到,在与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中,部分中小银行面临丢掉话语权的情况。上述民营银行副行长认为,涉及流量输出的金融科技平台,本质是在做金融业务。这些平台聚集流量,甚至自己把风控都做了一轮。他们之所以要接很多家银行,目的就是比价格和通过率。

展开全文

“这些平台不会直接说银行不做风控,但是如果银行把客户通过率调低,就不会有流量进入,这也就是平台对银行的变相控制。”这位副行长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此前其所在银行与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非常不愉快,银行处于风控角度做的所有操作,对方都会认为是在设置障碍。从这个角度看,监管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这些平台会越来越追求效率,要求银行不要来干扰平台,银行所有的风控和动作,都构成了对平台效率的干扰。

不过,该副行长亦坦言,考虑到业务需要,其所在银行与市场上的一些走流量路线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定的合作,但总体合作规模控制得比较小。其中,那些张口就与银行谈通过率要求的平台,一律拒绝合作。

对于此类平台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位副行长向《财经》记者强调,金融科技输出行业不应该是暴利行业,服务提供方解决的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不是所有问题。“要想发展长远,做金融就老老实实拿牌照,做科技就老老实实别碰客户。既拿牌照,又要做流量输出,我并不看好这种路径发展的终局。”

以下为这名民营银行副行长的口述实录,《财经》记者进行了部分删减。

数字化转型首要的是管理层革自己的命

近几年中小银行都在谈数字化转型,有取得一定成绩的,也有效果甚微者。究其原因,市场上分析众多,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我的角度看,中小行要真的决定做数字化,首要的就是管理层革自己的命。

背后逻辑很简单,如果以数字化作为战略重点和未来方向,一些银行高管恐怕都不适合再待在目前的岗位上,因为数字化是什么,他们自己其实也不懂。可能是从现在开始学,但时代在不断变化,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允许这些高管去深入理解数字化。

做数字化需要更年轻的、真正懂这一块的专业人士,这类人未必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或金融经验,但是得给他话语权,得让他走上决策层。如果银行仅把这类人当成普通员工,那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很多中小银行说要招揽数字化转型非常厉害的人才,其实也很困难,因为即便你找到一个很懂数字化的专业人才,并且提供给对方行领导的位置,但也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因为银行做数字化不是找一个人,而是得找一群这样的人。但现实问题随之而来,你要怎么去安排这群人在行里的位置。

能否做好数字化和银行高层领导的决心没有非常重要的关联性。因为即便行领导下再大的决心,也是在他的领导下去推动转型成功,但实际上很难出现这样的可能性。整个班子都是外行,仅仅找一个或几个懂行的人就想转型成功,我认为可能性为零。

所以,从人的角度看,当前很多中小行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可能性并不大。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恐怕还需要再等15年。也就是得等到现在这批熟悉数字化的人,循序渐进地走上高管岗位,这个时候才有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说完人的问题,从更深一层来探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而言到底是什么,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让银行快速地跟上现行经济发展,阶段性提高一个台阶的路径。也就是说,不要还用纸质的、人工的方式等,稍微往前走一点,但不是去做全部智能化。如果说数字化就是数据入库,所有标准都可以查等等,我觉得对很多银行来说难度不大,有些银行可能作业模式等需要改变,但也就需要几年时间,很多银行都可以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对于大部分中小银行来说,我认为数字化转型并没有那么急迫。地方中小行应回归本地,数字化转型的压力并没有那么重。一些中小行所在的城市,网点都可以与国有大行有得一拼,得到的政府支持也不比国有大行少。这种情况下,地方中小行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在哪儿?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原因很简单,这些银行做数字化的目的是什么,做完后要给谁用?江浙一带小微做得不错的几家银行,便很少提及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就是革自己的命,这些银行的作业模式本就不适合数字化转型。当然,也可以看到,除了江浙一带,这几家银行的模式确实无法推广,因为全国各地区经济的体量和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小行是否应尽快进行数字化转型,不能一概而论,数字化转型的迫切程度,取决于银行所在城市展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你本乡本土,通过线下方式都还没服务好本地客户,就说要用数字化的方式去服务,这听起来更像一个悖论。

实话说,我们曾经提及的数字化带来的优势,那是在国有大型银行还没有那么下沉的前提下。一旦大行持续下沉,所谓的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体验等,都抵不过资金便宜。所以对于很多地方中小银行来说,即便掌握了一套数字化技术或者数字化水平非常高,恐怕也会变成屠龙之技。数字化方向是对的,但也需要看到,这其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对称性。

金融科技公司终局走向何方?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说自己向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帮助银行做数字化转型,究竟哪家做得好,恐怕只有买家有话语权。

比如我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有的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推广业务时总夸夸其谈,但一到系统落地就全部卡住。银行面临的状况和痛点可能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特别是系统方面的问题。这不是你自己说做得好就是好,得实际合作的银行才有话语权。

市场上的金融科技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做科技输出,不涉及C端流量;另一类是科技输出和流量都会涉及。

从我个人角度看,前者更有发展前景。这种模式核心之处在于不碰客户,不碰金融,就是纯做技术服务。虽然会走得很辛苦,但是会走得稳。

走第二种路线的金融科技公司,即便看起来业绩不错,但主要是依靠流量赚钱,我个人并不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逻辑很简单,这些金融科技公司做得越好,恐怕就越不符合中小银行的利益。你要做金融科技服务商,那前提是自己不要碰金融。某些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声称自己不做金融,但在与我们这些中小银行实际合作过程中,就会变成“你的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对方只是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牌照,其他地方基本不需要银行。

这种模式的本质非常容易看清,就是流量路线:平台聚集流量,甚至自己把风控都做了一轮。之所以要接很多家银行,目的就是比价格和通过率。这些平台不会直接说银行不做风控,但是如果银行把客户通过率调低,就不会有流量进入,这也就是平台对银行的变相控制。

此前,某巨头金融科技平台在与很多银行合作过程中,获客、风控等环节都是平台在做,提供给银行的那些数据,银行根本做不出任何有效判断。最终就变成平台不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获取了大部分利润,却不承担任何风险,数据也还在自己手上。

做这一行的,当然都艳羡这种模式,为什么?利润超高,控制力超强。但如果你是做金融的,就应该极端防范。很简单,平台把持牌金融机构当成一个棋子,但持牌金融机构为什么要去做一个棋子?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监管加强对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这些平台会变本加厉。换句话说,这些平台会越来越追求效率,追求效率就是银行不要来干扰平台,银行所有的风控和动作,都构成了对平台效率的干扰。

当然,平台不会直接说“你得按照我的规则来”,但实际就是这么做的。我所在银行在与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中,就相处得非常不愉快。我们出于银行角度做的所有操作,对方都会认为是在给他设置障碍,所以这个平台最喜欢合作的不是我们这些银行,而是一些地方中小银行,这些银行有钱且便宜,想做但都没能力做。我们这类银行从诞生开始,就有一定的互联网基因,有一定的能力和自己的想法。显然,巨头金融科技平台并不希望我们有想法,因为在前者看来,“你的不重要,我的最重要”。

在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之外,还有一些同样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的金融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大都由此前的P2P平台转型而来。

此类金融科技公司本质也是在做金融,只是自己没有牌照,所以变相说自己做金融科技。他们口中所谓的“金融科技”,说直接些就是拿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的钱,只不过做不到巨头平台那般强势,所以退而求其次说“获客我来,风控你做”。但现实是,这些平台依然可以通过客户分发来实现对风险的分配,本质依然是把所有的环节都做了。

对于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我们偶尔会有一些合作,但总体合作规模控制得比较小。因为现在场景方也在急速萎缩,风险很难把控。其中,那些张口就与我们谈通过率要求的,一律拒绝合作。通过率一定是由我们来决定,用户质量高通过率就高。

金融科技输出行业不应该是暴利行业,因为服务提供方是解决一个环境问题,不是所有问题。所以,要想发展长远,做金融就老老实实拿牌照,做科技就老老实实别碰客户。既拿牌照,又要做流量输出,我并不看好这种路径发展的终局。

原文链接:http://www.jingke.org/news/show-93075.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部分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过程中丢掉了话语权——一位副行长的自述关于穿越的电视剧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