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重点  阿里巴巴  上了  麻雀  支付宝H5  机构  礼包  一个月  条例  上限 

国研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建议适度收紧碳配额以激发碳市场活力徐小凤的歌

   日期:2023-04-23     浏览:44    评论:0    
核心提示: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数字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实现碳中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积极探索数字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互联网技术与

每经记者:张蕊 每经编辑:陈旭

数字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实现碳中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积极探索数字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互联网技术与资源优势,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将在成都召开。

围绕数字技术助力“双碳”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近日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研究员李佐军进行了专访。李佐军认为,数字技术在助力碳中和方面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来推动数字化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数字技术可提高效率

NBD:您如何理解数字化在推进碳中和当中的作用?

李佐军:碳中和,简单说就是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当然,碳排放、碳吸收要明确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即某个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的抵消,最终净零碳排放。要实现碳中和涉及两个基本的路径:一是减碳,二是吸碳。就减碳而言,由于80%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能源,因此减碳主要聚焦能源领域。具体而言,有三个基本路径:一是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流行的、代表未来科技进步主要方向的技术,在这些碳减排路径上都可以发挥直接、有效的作用。因为数字技术最主要的作用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比如优化能源结构最需要做的是要发展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果在这些能源领域较多地运用了数字技术,就有利于提高其比重。

就“吸碳”而言,包括碳汇、碳捕捉、碳封存等,都可以达到抵消排放二氧化碳的效果。这些吸碳途径都可以运用数字技术,以实现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达到吸碳的效果。

企业首先要提高认识

NBD:您认为政府和企业分别应该怎样利用数字技术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李佐军:先谈政府,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要加快建设数字技术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也是新基建的一部分。比如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这样就为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的企业主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由于数字基础设施属于公用产品,一些数字基础设施如果由企业来做,短期内可能做不起来。其次,要鼓励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就要制定针对碳中和、与碳中和有关的绿色低碳发展、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的新标准,同时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再次,政府要制定规划。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已经定下的大政方针,中央政府以及各级政府应该针对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制定用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的规划,通过规划明确目标、路径和战略举措。第四,政府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励各个主体更好更快地去运用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第五,随着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或低碳发展的逐步深入,会涉及很多复杂的利益关系,为此需要调整或者规范协调各方关系,需要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修订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第六,还可以围绕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各地方、各行业或者各个企业去更好地用数字技术去促进碳中和。

再看企业。企业首先要提高认识,也就是要重视起来,要认识到用数字技术促进碳中和既有社会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只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采取切实的行动。其次,企业需要在产供销这三个基本环节中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以便更好地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进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再次,在政府的支持下,数字技术型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去研发更多的有利于碳中和及绿色低碳发展的数字技术。此外,企业还应该在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因为管理提效本身就可以降低碳排放,进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链接:http://www.jingke.org/news/show-77535.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国研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建议适度收紧碳配额以激发碳市场活力徐小凤的歌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