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个体比喻为一辆行驶的汽车,犯罪视为一个破坏交通的行为。我们发现个体犯罪再犯罪的行为有其生理认知本能的规律。将思维决策视为司机决策,本能欲望视为发动机,认知视为刹车器,将交通规则视为法规限制与允许,道路路径视为生存环境,遭遇的事件经验视为应激条件反应。即可将个体犯罪,再犯罪归纳在:
1.认知决策
2.本能欲望
3.事件认知
4. 应激反应
5.生存环境
以结果为标准的行为逻辑:
1.预谋犯罪
个体预谋有意制造外部环境将存在调和为适合犯罪微环境,实施预谋犯罪。
2.临时起意犯罪
个体进入一个微环境,其欲望本能、事件认知、微环境都适合违法夺取,临时决定犯罪。
以结果行为标准的决策逻辑:
1.本能欲望获取
2.生存环境中微环境存在漏洞可以实施犯罪
3. 事件认知理解事件利弊,采取生存策略
4.有事件的经验及产生类似的经验行为
5.决策(定)行为实施。
犯罪,是通过非法方式方法获取利益的事件。
在犯罪事件中,犯罪个体处于犯罪的微环境中,外部为有秩序的大环境。犯罪个体为获取利益在认知事物本质中思维决策实施犯罪。
获取本能是每个个体的生物本能,即每个个体都可能为获取利益而犯罪,其中思维认知是刹车器。
在所有的个体中,获得性个体(即生存策略为斗争型,表现为外向性格者)为犯罪的主要个体。
以饥饿橱窗为例:冬季落雪寒冷的街道,午夜12点街上几乎无行人,只有流浪汉无家可归的蜷缩在屋角与垃圾箱累成的夹角躲避风雪。饥饿搅和胃酸使人痛不欲生。街道上食品店的橱窗中陈列着厚大的奶油面包。逃避型内向的流浪汉,都在角落望着面包店,等待第二天店主抛弃过期面包——店主的施舍,牢狱的恐惧遏制了他其他想法;获得型外向流浪汉则拿起砖头砸破了玻璃直接夺取面包后,逃离现场。
此犯罪决策逻辑分析:
1.饥饿,迫使个体获取食物;
2.无人街道,适合独自行动;
3.认知,饥饿会死人;犯罪会受惩罚;
4.事件经验:无人街道犯罪,存在逃脱惩罚的概率;
5.综合考虑,获得型个体决定实施犯罪;逃避型个体决定等待施舍机会。
以犯罪结果为标准逻辑:
这是观察环境后思考决策行为是预谋犯罪。
同此逻辑,
再犯罪者,行为逻辑决策逻辑相同。
本能驱使个体去获取利益更好的生存利益。惩罚或司法惩罚在惩罚他犯罪同时增加他的经验认知。并不能遏制他的犯罪认知。在适当的微环境中,为获取利益,将在思考后继续犯罪。
其行为决策逻辑:
1.本能进取,获取利益。
2.微环境存在可破坏漏洞。
3.认知事物对自我对侵害者对大环境的利害。
4.类似行为的经验(上次作案地经验)认识。
5.决定作案或放弃作案。
再以饥饿橱窗为例:
饥饿的流浪汉刚从监狱被释放,身无分文,饥饿与寒冷使他整个人蜷缩在街头角落。到夜晚无人时,他蒙上脸(吸取上次被捕经验)砸破橱窗,盗取面包。
将个体再犯罪概率量化:
a.本能,获取欲望是否依然强烈。
b.事件认知,如是否恐惧法律惩罚,是否理解法律。
c.生活所处的微环境是否存在弱点。
d.生存策略是否斗争型。
若acd因素都判定为:是;b项因素判定为:厌恶或不理解或认为法律有误;则大概率会再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