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公司正成为分拆上市的“主力军”。
7月23日晚间,乐普医疗(300003.SZ)抛出分拆计划,拟将控股子公司常州秉琨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秉琨医疗”)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乐普医疗称,本次分拆的子公司秉琨医疗主要聚焦外科用医疗器械及辅助麻醉护理类医疗器械,在公司医疗器械板块中是独立的战略发展方向,本次分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将资源集中于心血管领域业务。
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乐普医疗已通过“一拆多”,推动乐普生物(02157.HK)、心泰医疗(02291.HK)等资产登陆港交所。
进度更快的是A股“输液大王”科伦药业(002422.SZ)。
今年7月上旬,科伦药业旗下创新药平台科伦博泰(06990.HK)已赴港上市,这是继2022年底公司将抗生素中间体业务主体川宁生物(301301.SZ)分拆至创业板上市后的又一动作。
此外,今年7月9日,药明生物(02269.HK)也抛出了拟分拆药明合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合联”)赴港上市的计划。
不止科伦药业和药明生物,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信立泰(002294.SZ)、微创医疗(00853.HK)、辰欣药业(603367.SH)等6家医药公司纷纷抛出分拆上市计划。
热潮涌现背后,不同公司有何考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公司分拆上市预案、招股书整理)
6家药企筹划分拆上市
从进度来看,科伦药业旗下控股子公司科伦博泰已拔得头筹,于今年7月11日亮相香港联交所主板,一跃成为“科伦系”第三家上市公司。
作为科伦药业旗下创新药平台,科伦博泰成立于2016年,是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的先行者及领先开发商之一,在ADC开发方面积累了超过十年的经验。
截至招股书披露,科伦博泰聚焦癌症及非肿瘤疾病,已建立33项资产的管线,包括14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的管线,其中5款处于关键试验或NDA注册阶段。
尽管科伦博泰暂无产品实现商业化,不过,公司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上半年获得国家药监局对公司首款处于NDA登记阶段的创新药物A167(PD-L1单抗)的有条件上市批准。
此外,科伦博泰提到,“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或2025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推出我们的核心产品SKB264及A166及A140的商业化”。
尽管商业化进程待验证,但科伦博泰已就涉及癌症治疗的至多九项ADC资产的许可及合作协议与全球医药巨头默沙东达成交易,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达118亿美元。
从业绩来看,2021年、2022 年,科伦博泰分别实现收入0.32亿元及8.04亿元, 但由于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药物管线及逐步建立技术平台、生产及其他能力,公司尚未盈利,2021年-2022年分别亏损8.90亿元、亏损6.16亿元。
仍处于亏损的还有信立泰拟分拆至科创板上市的深圳信立泰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信泰医疗”)。
据信立泰介绍,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医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心血管类药物、头孢类抗生素及原料、骨科药物等,而本次分拆的主体信泰医疗属于医疗器械板块,主要从事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创新医疗器械。
从业绩来看,2020年-2022年,信泰医疗分别亏损3.15亿元、2.16亿元、0.17亿元。
形成对比的是,药明生物、辰欣药业、乐普医疗拟分拆上市的资产,均已实现了盈利。
与科伦博泰聚焦ADC开发相似,药明合联是药明生物旗下专注于ADC及其他生物偶联物CRDMO服务的公司。
据招股书披露,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在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CRDMO中排名全球第二及中国第一。
药明合联提到,截至2023年5月31日,公司已累计为296名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全球ADC及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大多数主要从业者。此外,公司拥有58项正在进行的IND前生物偶联药物项目及44项正在进行的IND后生物偶联药物项目。
由于已实现盈利,药明合联的“单飞”多了一些确定性。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3个月,药明合联实现收益分别约为0.964亿元、3.111亿元、9.904亿元和4.876亿元,对应的净利润约为0.263亿元、0.549亿元、1.557亿元和0.807亿元。
在此之前的今年6月9日,辰欣药业也宣布,拟分拆所属子公司山东辰欣佛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佛都药业”)至深交所主板上市。
据分拆预案,佛都药业以眼用制剂业务为主,可生产眼膏剂、乳膏剂、软膏剂、滴眼剂、滴耳剂、滴鼻剂、灌肠剂、涂剂等八大类型四十多个产品八十多个品规。
2020年-2022年,佛都药业实现营收分别为2.94亿元、3.27亿元、3.37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1.06亿元、0.96亿元(未经审计)。
无独有偶,乐普医疗拟分拆的主体秉琨医疗也已实现盈利,2020年-2022年营收分别为4.09亿元,4.22亿元、5.34亿元,对应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6亿元、0.89亿元、1.14亿元。
分拆上市AB面
对于分拆上市的原因,不同企业各有考量。
7月25日,科伦药业方面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拆科伦博泰主要是出于“优化业务架构,聚焦主业发展”和“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合理估值”等方面的考虑。
科伦药业提到,“公司创新药研发业务由子公司科伦博泰负责开展,科伦博泰与公司其他业务板块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本次分拆后,科伦博泰可以针对药物研发业务的行业特点建立更适应自身的管理方法和组织架构,有利于理顺公司整体业务架构”。
除了理顺业务结构,对不少上市公司来说,分拆上市意味着分拆主体将拥有独立的融资平台,以应对现有及未来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
根据招股书,背靠科伦药业的科伦博泰,此前运营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母公司的“输血”支持。
2021年至2022年,科伦博泰向母公司科伦药业分别借款23.58亿元、27.91亿元。
通过单独上市,科伦博泰获得了大量资金“回血”。
7月11日已登陆港股的科伦博泰,募集资金总额约13亿港元,创造了港股18A生物医药领域近两年规模最大的IPO。
对仍未盈利的信泰医疗来说,上市“补血”也在情理之中。
2022年,信泰医疗只为上市公司信立泰贡献了1亿元营收,同期亏损约1672万元。此前的2020年-2021年,信泰医疗也分别亏损3.15亿元、亏损2.16亿元。
相比之下,已实现盈利的药明合联,单独上市则更为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和想象空间。
对于分拆药明合联的最新进展,7月26日,药明生物方面拒绝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
而药明生物在公告中强调,“分拆将赋能药明合联发展其致力于生物偶联物的CRDMO,并从ADC开始逐渐拓展至所有生物偶联物,例如多肽偶联物、寡核苷酸偶联物及化学偶联物(从ADC到XDC)”。
此外,药明生物认为,这一分拆动作“将强化各业务重心,使得本公司能更有效投放资源于生物药CRDMO业务”。
另一家拟分拆佛都药业上市的辰欣药业在预案中提到,“通过此次分拆,将佛都药业打造成为公司下属独立的以眼用制剂为主业的上市平台”。
对于佛都药业的分拆进展,7月26日,辰欣药业证券部人士仅表示,“目前按流程推进中”。
此外,分拆上市资产,也会影响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判断。
如科伦药业分拆赴港上市的科伦博泰,于2020年6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投后估值为3.13亿元;2021年5月完成了A轮融资,投后估值为50亿元;到了2023年2月完成B轮融资后,该公司投后估值大幅提升至100亿元。
药明生物分拆药明合联,或许也有类似考量。
“药明系”已有药明生物、药明康德(603259.SH)、药明巨诺(02126.HK)等上市公司,若顺利分拆药明合联上市,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对“药明系”的关注度。
7月26日,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市场主管、浙江省主管合伙人黎志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不少医药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的案例存在一些共性,比如分拆的子公司自身造血能力较弱,研发运营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亦或子公司的业务板块相对较独立或有潜力,这时,上市公司会做一些战略和业务布局上的考量”。
在他看来,“从子公司角度,分拆上市可以增加其融资渠道,独立展现其价值,此外,国家对于生物医药公司的上市亦有很多优惠政策,分拆上市便可享受这些政策红利。从母公司角度,分拆子公司上市有助于上市公司合理配置其资源和业务板块,此外,盈利能力尚未释放的子公司单独分拆上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母公司的业绩压力”。
硬币的另一面是,上市公司分拆资产上市也面临一些挑战。
黎志光认为,“比如子公司单独上市后是否能够保有持续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否能够实现独立的经营和发展,而不依赖于母公司业务和资源的支持,是否不存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等,以及是否可以满足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监管及合规要求”,需要公司额外投入资源和成本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