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企业迸发创新活力
中国高科技企业持续积淀的创新能力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从传统产业到未来产业,从“独角兽”到“小巨人”,从老工业基地到高新产业聚集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驱动之下开创出新领域、探索出新路径、迸发出新活力,汇聚而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造硬核展品吸引市民围观打卡本报讯(记者 叶婉)通过操纵杆,可以进行救援等方面工作的载人飞行器;能在高寒、高原、林地、沼泽、沟壑等其他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进行工程作业的步履式挖掘机;充电后可续航6小时、搭载30倍光学变焦吊舱、配合自稳云台和GPS定位系统的第四代无人船;实现了工厂式的集约化建造方式的空中造楼机……2月26日,第七届“中国制造日”活动主题展中,一大批“硬核”创新创业展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打卡。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2月25日至26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制造日”主题网络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本届“中国制造日”活动以“中国制造,风景正好”为主题,全面展现新时代中国制造领域的伟大成就,在广大青少年中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在主旨演讲环节,嘉宾围绕各自工作和研究领域,就中国制造、中国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等话题为线上线下的观众带来了精彩演讲。在专题论坛部分,20余位来自经济、航空航天、水利、能源、通信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嘉宾,围绕科技攻关、服务美好生活、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制造与青年人才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了解,本届“中国制造日”活动首次开设了为期两天、面向公众的线下主题展区,中国中检、中建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汽中心、中煤集团、南方电网、中国铁建、中煤科工、三峡集团、徐工集团、中国移动研究院、东航、阿维塔、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20家高校和企业,展出一大批“硬核”展品,生活展区还带来了骨传导耳机、新能源电池等中国制造创意产品,吸引了超过3000名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现场参与。
活动还推出了丰富的新媒体产品集群。活动宣传推广曲《中国制造 Made In China》音乐视频在B站、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以及QQ音乐、酷狗、酷我等音乐平台上线;发布了盘点类短片《中国制造十年路》《2022科技进展回顾》《中国制造与世界(系列)》、创意类短片《抢人大战》《手绘动画:一分钟,中国制造发生了些什么?》《中国制造日登上月球啦》等,在广大青少年中引发热烈反响。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京津冀下好“一盘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本报特约评论员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9年中,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益凸显,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9年前,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要求三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京津冀大地硕果累累、气象一新。
历史行进的脚步,走过一道道坡、爬过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机的气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原本就是“一家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9年中,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成效日益凸显,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核心产业链延伸到天津、邢台、张家口等地,不但优化了供应链布局,还进一步打开了市场。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基础上,三地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产业链深度融合、互补,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故事越来越多。重点领域加速协同,“轨道上的京津冀”主框架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率先突破,一桩桩进展令人振奋。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河北GDP已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倍和1.7倍;天津达到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各项工作要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十四五”时期,要始终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强前瞻性整体性谋划,科学把握工作方式方法,坚持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有机结合,完善疏解激励约束政策体系,稳步有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加快推进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区域公路网,提高京津冀机场群和港口群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增强重点区域引领带动能力,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承载力,优化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促进京津冀交通、环保、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严格按规划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服务保障,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白洋淀的保护和治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京津冀三地携手并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稳扎稳打,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善作善成,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不断把美好蓝图转化成美丽实景,就一定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