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金花”企业竞相绽放 ——重庆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升级观察
2020年投产,2021年产值约50亿元,2022年产值达106亿元——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短短3年就跻身百亿级企业,成为当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缩影。
重庆万凯主要生产食品级聚酯切片材料,广泛用于食用油、饮料、日化用品等包装领域。公司轮值总经理臧红辉介绍,涪陵提供了良好的气电、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助力企业深耕中西部市场,快速做大做强,“今年三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有望达到160亿元。”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涪陵区是重庆市的老工业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涪陵人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锐意进取,打造了“一碟菜、一盒药、一瓶水、一包烟、一袋肥、一块砖、一匹布、一锭铝、一个件”9个品牌产品,被誉为9朵“金花”,做大做强了太极制药、涪陵榨菜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
近些年,涪陵区“咬定”工业不放松,着力打造“服到位、零距离”营商环境,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百亿级企业快速崛起,形成包括页岩气开发、汽车整车和船舶制造在内的“一股气、一辆车、一艘船、一桶油、一卷薄板、一套玩具、一袋新材料、一个结构件、一张电路板、一块动力电池、一支生物制剂”11个新产业。
在涪陵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比头发丝还细的氨纶纤维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抽出,成为高端服装制品的重要原料。这家企业只是华峰集团在当地投资的6家企业之一。
涪陵区经信委主任高翔表示,通过让企业互为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新材料科技城已形成聚氨酯、聚酯产业链,推动了相关企业扎堆落户。华峰集团因此持续追加投资,在涪陵建成己二酸、氨纶生产基地,2022年产值达到302.2亿元。
新“金花”竞相绽放的同时,涪陵工业9朵老“金花”中,有2个被市场淘汰,更多的则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越开越“鲜艳”。
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有50多年历史的老化肥生产企业。由于厂区紧靠长江,设备和工艺陈旧,2019年该企业关停老厂区整体搬迁至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经过3年建设,一座全新的现代化工厂去年正式投产。
“新厂总投资32.92亿元,采用世界先进环保工艺,不但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还拓展了高端精细磷酸盐等新产品,今年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35亿元,生态和经济效益比老厂区大幅提高。”公司安全环保副总监张晓印说。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涪陵区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精心布局创新链、金融链,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等,出台系列政策构建“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创企业”的产学研用创新生态。
在北京理工大学与涪陵高新区共同设立的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去年6月研发定型的氢动力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目前已拿到了50台的订单。“我们研究院是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的新型平台,聚焦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四大产业,涪陵在这些领域具备优势,有利于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自去年3月成立以来,已申请知识产权100余项。”研究院负责人丁佰锁说。
2022年,涪陵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29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76.7亿元、同比增长10.2%。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表示,通过“科创+”“绿色+”“智能+”以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培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打造百亿级企业矩阵、千亿级产业集群,让18朵新老产业“金花” 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博弈时与质 2023年发明专利审查期继续压减转自:北京商报
在发明专利审查速度上,我国已成为领跑者。2月22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的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衡付广介绍,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将进一步压减至16个月。作为发明专利有效量的世界第一大国,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也连年提升。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不断压减将便于企业更早地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促进企业创新成果及时转移转化,便于企业提前进行创新产品的市场布局。不过,审查周期和专利质量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在保证专利质量的同时压减审查周期,还需要根据实践经验作出判断。
审查周期持续压减
在“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审查周期从22个月压减至20个月。2021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专利审查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我国高价值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至13.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9.1个月。
2022年的最新数据则显示,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注册商标617.7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也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也进一步压减至16.5个月。
据衡付广介绍,2023年,我国将继续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效率。年内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压减到16个月,结案准确率达93%以上。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周期稳定在7个月。
“对企业来说,加快发明专利审查是极大的利好。”北京市知识产权库专家、投资人董新蕊认为,合理压缩审查周期,能够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需要尽快保护技术的领域提供更快的确权和维权依据,在尽快提高法律保障的同时,为尽快提升专利本身带来的经济价值提供支撑和保障,也能在全面注册制大背景下为公司上市尤其是科创板、北交所上市所需的科创属性赋能。
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从全世界来看,我国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已快过很多创新型国家。根据印度德拉敦市ICFAI大学法学院的Vivek Maurya于2021年发表的文章《在不同国家授予专利所需时间的比较分析》,在美国,申请专利平均需要32个月;在欧洲,获得欧洲专利证书平均需要3-5年;在日本,提交专利申请的估计时间约为22个月;而在印度,正常情况下,授予专利可能需要2年或3年以上,通过快速通道可能需要1.5年以内。
为企业市场布局提速
“发明创造的生命在于授权、确权和转化。”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利代理师孙志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缩短审查周期一方面使得发明专利授权速度更快,将促进发明专利的快速转化,快速充实企业知识产权储备,有利于企业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专利的实质在于以公开换保护,缩短审查周期可以加快技术创新的公开和应用,有助于推动全社会技术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效率。
压减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相关企业。在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法律顾问李洪江看来,专利审查周期的长短不仅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可预期性,而且影响专利系统对技术创新的产出和扩散的激励作用的发挥,相应地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层面的影响。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注重高质量知识产权产出,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样机性能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在注重专利质量的背景下,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通常需要企业提供专利授权通知书以证明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企业能够更早持有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将更早地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李洪江认为,在审查周期压缩后,企业将对专利授权的时间期限具有合理预期,方便企业提前进行创新产品的市场布局。
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汕头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为例。根据汕头发布,2022年8月12日,贝斯特向汕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交了两件发明专利的预审申请。汕头知产保护中心于8月15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正式申请。10月17日,贝斯特就收到了发明专利的授权通知书。
“仅用两个月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相比我们之前2-3年的授权时间简直就是‘火箭速度’。”汕头市贝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小珊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这2篇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不仅给我们项目验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证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国产化的BOPE功能母粒进行更好更快速的成果转化和专利保护。”
如何博弈“时”与“质”
值得关注的是,16个月的发明专利审查周期还将压减。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和商标审查“十四五”规划》中给出了到2025年发明专利审查周期预期指标:15个月。
虽然审查周期持续压缩,同时我国专利审查及授权数量连续多年也保持全球第一,但根据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排在第12位,此外,我国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偏低,发明专利授权率偏低,发明专利维持年限短,专利价值偏低。
有观点认为,审查周期与专利质量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应注重专利质量。在孙志峰看来,应当逐步摒弃过去强调数量不关心质量的专利申请及审查思路,高度重视专利本身质量,更要高度关注专利转化质量,同时还要应对专利审查“案多人少”的客观实际。
“我认为在专利审查方面不能盲目的为快而快,而要想办法留住专利审查人才,加大专利审查硬件和软件投入,只有经验丰富、专利素养较强的审查员队伍结构越来越稳定、人数越来越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查周期和审查质量之间的矛盾。”孙志峰说。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也表示,对于知识产权来说,在提高审查效率时,也应注意专利审查质量方面的问题。随着相应的审查规则、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程序逐渐完善,若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能够进一步提升,那么审查周期仍有缩减的可能性。
“当前对专利审查周期的压缩是在兼顾效率与质量的适当范围内的,并没有因为重视效率导致质量的偏废。不论是明确高价值专利的定义,还是先行压缩高价值专利的审查周期,都可以看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面不断发力。”李洪江认为,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是否还有进一步压缩空间,应当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实践经验作出判断。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袁泽睿
一次撬动131把“铁交椅” 山东泰安:“干部能上能下”见真章出实效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山东省泰安市探索实行“三晒一评一公开”和待岗管理制,一次就撬动131名干部的“铁交椅”,工作力度之大、涉及人数之多、影响面之广,在全省较为少见。回顾这场改革探索,当地干部普遍反映受到了一次教育,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并对改革过程和效果表示认同,有的还感叹“四个没想到”。
“没想到县级干部一样‘下’”
针对干部能力和作风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需要的问题,泰安市自2022年7月开始,用两个月时间在全市6个县市区、4个功能区和所有市直部门单位,全面开展“三晒一评一公开”。全市所有干部职工(不含在外挂职、援派、病假干部及工勤人员)以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的方式述职,逐一晒职责任务、晒工作业绩、晒作风形象。随后所在党组织对个人“三晒”内容进行梳理审核,在政务公开栏、内部办公系统公开。在此基础上进行履职评议和民主测评,结果再通过上述形式公开。
根据“三晒一评一公开”结果和干部日常表现,各级党组织慎重提出待岗管理建议人选。市委组织部对提报人选逐一分析研判,审慎提出待岗管理建议名单,提交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审定。
经过这些程序,全市首批131名评议结果较差、问题较为典型的干部被纳入待岗管理名单。他们当中既有乡镇班子成员,也有市直部门单位、县市区领导干部,既有副职也有正职,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5人,科级及以下干部126人。
这些待岗干部被暂停职务,接受学习培训和实践锻造,综合评估合格后方可返回原岗位工作,并接受三至六个月的跟踪考察,然后根据实际表现确定进退留转。
对干部实行待岗管理,撬动“铁交椅”,此举在该市掀起巨大冲击波。一些干部表示,过去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不仅数量不多,而且动基层干部多,动中层干部少,涉及县处级实职的干部更少,这次不再是“柿子拣小的捏”。
有一位副县长缺乏履职担当,经常以患病为由脱岗,严重影响工作开展,此次在待岗考评中未能过关,被市委责令辞去职务,按规定提前退休。不少干部认为,处在承上启下位置的县处级实职干部,本来就该勇于担当作为,保持勤勉工作状态,不然就应该让位。
“没想到阻力比预期要小”
泰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承,实行“三晒一评一公开”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及组织人事干部曾有种种顾虑,担心阻力太大,有的甚至把推进干部“能下”视为畏途,怕干部闹情绪,怕影响班子团结,怕影响地方和单位稳定。有县级主要领导表示,相比于“上”的皆大欢喜,“下”则会得罪人,一开始有点拉不下脸、狠不下心、下不去手。
为推动干部“能下”破题开局,泰安市委相继出台《关于印发政治生态分析评估办法的通知》《关于实施“三晒一评一公开”完善干部经常考察精准画像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和《泰安市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待岗管理办法》,确定从2022年开始,在每年七八月份集中开展“三晒一评一公开”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同时,市委组织开展了“老好人”专项整治,集中开展全市机关作风整顿活动,一方面加强政策解释和宣传,另一方面大力扭转干部群众对 “能上不能下”的认知,并明确提出让干部“下”不是目的,而是让每名干部都有干事动力。
据介绍,“三晒一评一公开”工作初期,有单位呈报的干部测评情况“一片大好”,市委组织部约谈该单位负责人,责令推倒重来。泰安市委主要领导在几次会议上强调,待岗干部不定指标、不下任务,如果有单位推不出待岗人选,又与组织上掌握的情况不符,说明其“一把手”就是“老好人”,不敢较真碰硬。市委的坚决态度,为进一步识别不称职、不胜任、不适岗干部创造了条件,下面的工作也好开展了。
“千难万难,不干最难,干就不难,这是最朴素的方法论。”泰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泮英说,推进干部“能下”,遇到阻力是正常的,关键在于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门,自己首先要敢于担当,这样阻力就会比预想的要小。该市部分县市区委书记和部门领导也表示,过去干部“能下”难以落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和组织人事部门决心不够大、勇气不够足。
“没想到干部接受度这么高”
泰安市首批131名待岗干部中,目前已有90人经过考核程序返回原单位工作,5人被免职或辞去领导职务,6人被调整岗位,3人申请提前退休,6人被辞退,21名干部尚在待岗考察中。据市委组织部介绍,这些经历“下”的干部,虽然有过思想波动,但没有人向本级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申诉。“第一反应普遍是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随后主动向组织承认自身问题、表明积极态度。”记者分别对10多名曾经待岗的干部进行了单独采访,他们都表示被停职或最终下来,“下”得心服口服。
“这得益于明确‘下’的具体标尺。”市委组织部人士分析说,过去考核评价干部,优点基本相同,缺点都不明显,很难确定谁该下和谁不该下,甚至个别该“下”的干部还觉得自己应该提拔。这次探索,市里力求让干部不等组织考核,就能大致明了谁该‘下’。
泰安市建立正反两方面相互印证的评价指标体系。正向指标主要围绕政治、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纪律等六个方面,制定24项评价指标;反向指标主要聚焦不适宜担任现职的问题情形,细化明确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理想信念动摇、不服从组织决定、不听从工作安排、不能担当尽责、不敢开展批评等23项评价指标。
该市还明确规定“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总体评价‘较差’等次得票率达到20%或‘一般’‘较差’两项得票率超过三分之一的”,“干部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达到20%或‘基本称职’‘不称职’两项得票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列为“下”的重点考察对象。同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专门设置党组织综合评价指标,防止唯票识人。
“‘下’的标准是统一和明确的,我能接受‘下’的现实,迈过了心理上的那道坎。”新泰市泉沟镇原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振,因为纪律规矩意识淡薄,工作不在状态,被纳入待岗管理。他对记者表示,虽然被撤职降级,但仍然积极牵头承担全镇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在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反映其作风有了明显转变。
泰安市真心实意关心爱护“下”的干部。2022年9月,市委对41名待岗管理干部开展集中培训、回炉再造,其他90名干部由所在县市区分级分批开展教育培训。这批干部经过动员纷纷深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信访解纷、基层治理、产业链培育提升、乡村振兴、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等工作一线,在实践中改造思想、锤炼作风、提升本领。该市组工干部谈到,亮出干部优与劣的标尺、上与下的准绳,让干部“下”得服众服气,并让“下得去”的干部改正后有机会“上得来”,就能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没想到激励效应如此明显”
据反映,近些年来泰安市着眼转变干部作风,采取了督查暗访、建立赛马机制、领题攻坚、挂图作战等措施,但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推进干部“能下”。该市一些部门和县市区领导说,用“下”的压力和“上”的动力共同撬动“干”的活力,效果超出预期。
泰山区法院一级法官王晓东,曾因承办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超出审理期限五年多,造成不良影响被纳入待岗管理。他重新上岗后,克服疫情影响及时审理案件,很短时间就审结21件。泰安市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勇因为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淡薄,被纳入待岗管理,他返岗后主动牵头承担新能源产业链专班工作,在去年的三季度全市考核中,产业链企业营收、项目策划和签约、项目建设推进、个性化指标均列全市前茅。
实行“三晒一评一公开”和待岗管理制,形成调整一个、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的效应。市委书记杨洪涛说,推进干部“能下”,将以往“争先创优”的单向激励改进为“奖优罚劣”的双向牵引,将过去“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提拔进步”变为“干得好进步、干不好退步”,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据介绍,2022年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业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干部作风转变带来的成效。全年集中签约项目180个,累计开工新型工业化项目281个;3个特色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首位。2022年前三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省第8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居全省第2位;建筑业总产值增幅居全省第1位,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成绩;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居全省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3位;进出口总值增幅居全省第4位。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