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送60万?又现排队抢房!30万“上车”三居室?
深圳再现排队抢房。
“白送60万元,首付30万元买3房。”近日,深圳市龙岗区一楼盘的打折活动刷屏。多位受访中介表示,这次折扣活动是房源总价减免60万元,而且在首付中扣除,后续不用归还。
以总价300万元左右的78平米3居室户型为例,原本首付为3成即90万元,首付减免60万,相当于只要1成首付。
“我们凌晨就过去帮客户排队了。”2月17日,中证君以购房者身份咨询,深圳一头部地产中介工作人员吴泽(化名)说道,售楼处聚集的人太多,已被清场,周末停止接待了。
来源:受访者供图
购房者大排长龙
受访中介提供的现场视频显示,该楼盘自发布推售信息后,售楼处内外均被挤得水泄不通,购房者大排长龙。
上述楼盘位于龙岗中心城,中介推介信息显示,该楼盘主推78-115平米的3-4居室户型,公示价为300万元-500万元/套。
之前深圳也有新盘以“1成首付”作为营销噱头,推出各种折扣活动,但多是开发商或第三方金融公司先垫付,后续购房者仍需归还。
而此次该楼盘能罕见引起“排长龙”,原因在于其减免的60万元是在首付中直接扣除,将采用三方流转形式完成,后续无需归还。
来源:朋友圈截图
“减免60万元的房源很少,现场排队的人太多,没抢到。”吴泽说,项目刚刚被叫停,周末售楼处不接待了。
此前已有多次推售
自去年以来,该楼盘已有多次推售活动,但由于该项目距市里核心区较远,且楼盘规模较大,去化一直不佳。此次才出了力度更大的折扣。
去年6月,该项目就有“首付减30万元”的广告;7月,市场又传出免息垫付两成首付的消息。
到了8月,该项目“0首付”的推售信息在中介圈传开,具体方案为客户交10万元定金,第三方借给客户最高100万元作为首付款。客户收到款要先还10万,随后在5年内还清首付款。
当时开发商针对该事件发表了声明,表示在销售过程中不会有关于首付分期等不实行为。
但就在声明发布第二天,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了《关于警惕“零首付”购房风险的郑重提示》。其中提及,龙岗某楼盘推出“0首付购三房”活动,目前,推出“0首付”的住宅新盘所有房源被锁定,活动已被叫停。
深圳楼市回暖
事实上,农历开年后,深圳楼市已有明显回暖迹象,为何开发商仍要打大折扣卖房?
业内人士认为,自二手房指导价发布以来,深圳楼市进入两年多调整期,开发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回流压力。此次拿出少量房源做大力度优惠活动,或为吸引客流,借助回暖的市场大环境,提高项目去化率,缓解资金压力。
吴泽也表示,60万元折扣的房源仅限于低楼层、格局不太方正的少数房源,是开发商拿出来营销、吸引客户的。
新春开工后,深圳二手房交易量呈现快速恢复态势。据深房中协数据,春节后开工第一周(1月30日-2月5日),深圳二手房成交录得560套,环比增长214.6%;第二周成交量为784套,超过2022年周录得量最高值。
深圳链家一位中介表示,节后,其所在门店成交量同节前比增长约2倍,但价格变化不太明显,成交的几乎都是接近指导价或低于指导价的房源。
欧盟更新税收司法管辖区名单 BVI首次被列入黑名单来源:中国经营网
备受瞩目的欧盟税收不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终于迎来本年度首次更新。
根据欧盟理事会官网发布的公告,此次更新的名单决定将英属维尔京群岛(BVI)、哥斯达黎加、马绍尔群岛和俄罗斯四个税收管辖区列入欧盟税收不合作黑名单(以下简称“黑名单”),其中BVI是2017年欧盟理事会发布首份“税收非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以来首次“入围”的地区。
欧盟理事会相关人士在公告中称,BVI被列入黑名单,主要是因为其没有充分遵守经合组织(OECD)关于应要求交换信息的标准,即评级标准没有被全球透明度和税收信息交换论坛评为“基本合规”。
随着BVI被欧盟理事会列入黑名单,跨境投资圈对此也颇为关注。
一位在香港有相关投资业务的人士告诉记者,作为世界知名的避税港,开曼群岛、BVI等地,因为实施低税率税收体系和不透明的金融信息制度,因此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目前很多跨国集团都在这些地方设有控股公司,在欧盟理事会宣布BVI进入黑名单后,预计后续跨国集团会进行大面积的业务调整。
2017年12月,作为推动国际税收公平的措施之一,欧盟理事会对外发布了首份“税收非合作司法管辖区名单”。该名单包括“黑名单”(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欧盟标准的税收管辖区)和“灰名单”(尚未遵守所有国际税收标准,但已承诺实施税收政策改革,若承诺兑现,便会从名单中移除)两部分内容。
按照欧盟理事会的规定,避税黑名单一年更新两次,时间基本在每年的2月和10月,从行业层面看,该名单的更新是企业跨境业务的投资指南。
欧盟理事会认为,该名单的更新将有利于促进全球税务良好治理秩序的建立,确保欧盟的国际伙伴尊重欧盟成员国采取的税务标准。
上述欧盟理事会人士表示,在欧盟税收不合作管辖区名单新增加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四个管辖区后,北马其顿、巴巴多斯、牙买加和乌拉圭因为成功履行了其承诺,顺利从黑名单删除。“伴随名单的更新,我们要求所有管辖区能完善法律框架,努力遵守国际税收标准。”该人士在公告中说。
据悉,修订后的欧盟不合作税收管辖区名单包括那些没有与欧盟就税收治理进行建设性对话或未能履行实施必要改革承诺的国家。
一位国际税研究人员认为,早期的避税港,因为没有外汇和金融账户管制,且具有严格的商业保密制度,一度成为外国投资者的首选之地,不过在国际税收合作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全球反避税行动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使得避税天堂面临诸多合规考验。
其中一项改革内容是,2022年底,德国联邦参议院(议会上院)公布新版避税天堂“黑名单”。
根据德国《反避税天堂法》及《反避税和不公平税收竞争法》规定,上榜避税天堂“黑名单”的国家和地区,将面临实质性经济惩罚。目前反制措施已于2022年12月22日起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黑名单”中的国家和地区敲响了警钟。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体系,长期以来扮演着欧洲经济领头羊的角色,在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都十分活跃。
《中国税务报》报道称,在拥有上述优势条件背后,德国也是欧盟成员国中跨国避税的最大受害者。根据当地媒体《南德意志报》的报道,由于跨国公司合法向低税率国家转移利润,德国每年损失税收高达200亿美元,这一数据使德国在全球税收损失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相关资料显示,这些跨国公司中,不乏美国科技巨头如苹果、亚马逊、脸书等,鉴于此,在欧盟公布避税天堂“黑名单”和“灰名单”后,德国财政部也决心采取行动,完善相关立法,推出自己的避税天堂“黑名单”。
目前,德国已经启动《反避税天堂法》及《反避税和不公平税收竞争法》的立法,该法案的核心就是参照欧盟理事会的做法建立德国的税收不合作国家和地区名单(避税天堂“黑名单”),通过反制手段迫使避税天堂按照国际标准(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共同申报准则、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以及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等)进行改革,提高其税收制度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对于欧盟理事会是否会和德国共享黑名单,目前官方渠道尚未看到最新动态。因此,我们建议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应及时关注德国实质性经济惩罚措施的实施进度,并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同时要做好自查工作,必要时企业也应该进行业务调整以满足监管要求。”上述国际税研究人员建议。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
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023年2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此次大调查活动是中国银联践行“支付为民”理念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连续第十六年跟踪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情况。此次大调查活动覆盖各级城市及港澳台地区,囊括各年龄段人群,旨在从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措施、遭遇诈骗类型与损失情况等多个维度呈现2022年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情况,并提出风险防范相关建议,助力提升社会及支付产业对移动支付发展与安全的关注。
本次调研数据显示,移动支付发展逐渐显现两种趋势:一是伴随智能设备进一步普及,生物识别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68.1%,与银行卡/支付密码使用率72.9%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二是跨境支付发展或将提速。伴随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境内支付企业凭借移动支付技术优势与市场拓展经验,将更加聚焦海外市场建设与挖掘,满足公众跨境支付需要。同时,此次调查发现移动支付在六个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一是移动支付整体继续稳步发展,数字场景与人民生活高度融合
移动支付已满足社会公众数字生活基本需要。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中由移动支付完成的金额占比达86.1%。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常用场景接近11个,较2021年进一步增长。同时,伴随数字支付场景持续下沉,三、四、五线城市的居民对移动支付的依赖度持续增长。此外,线下实体店、线上综合电商、公共事业缴费、外卖点单场景也表现活跃,自助售货机、直播购物、社区团购等新兴场景呈现快速增长。
二是移动支付业务的适老服务初显成效
伴随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们的生活及消费习惯发生很大改变。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弥合“数字鸿沟”难题。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拥有2.67亿老年人口,叠加人口老龄化的整体趋势,为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产业机构对移动支付产品适老化改造工作。研究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的使用在老年群体中加速普及,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超七成的人会在日常消费和公共事业缴费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54.2%的老年人会进行网络购物。多数受访者表示,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已初见成效,高龄群体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和便捷。
三是用户不安全行为数量明显下降
调查显示,2022年受访用户人均存在1.2个不安全的习惯,而2021年人均约有2个不安全习惯。“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换新手机时不解除银行卡及不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时的个人防范意识相对较低,不良行为高于平均水平。
四是电信诈骗问题依然严峻,收益回报类诈骗发生率最高
从类别看,三分之二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群体财产遭受损失,平均损失金额为2759元。在各类型的电信诈骗中,收益回报类诈骗的发生率最高,为17.7%,其中,“兼职刷单受骗”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情感爱心类诈骗,有15.7%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遇到过,例如“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多以25岁以下年轻学生群体为目标。从损失看,部分受访用户深陷虚拟货币诈骗困局且损失金额较大。约有2.5%的受访用户表示曾投资虚拟货币,其中近半数遭受财产损失。约五分之一的受害者损失金额在2万元以上,平均损失金额达到了7474元。
五是受访者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高,但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有待提升
消费者权益方面,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较2021年有所下降。经调查,“填写问卷留下银行卡号、证件号、姓名等个人信息”“在街头扫描二维码”“变更移动支付绑定的手机号后没有通知银行”等银行卡使用时可能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均不到10%,显示出持卡用户对自身账户信息的保护意识普遍较高,近半数被访者表示会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投诉或举报。调查发现,受访者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升。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法律明文规定任何租借买卖银行卡、电话卡的行为都可能涉嫌犯罪,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对买卖银行卡的惩罚措施“不知晓”。55岁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人群对买卖银行卡的非法性认知程度相对偏低。
六是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是易受骗高风险人群
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使用手机和银行卡时的个人防护意识欠佳,其不良使用习惯个数高于平均水平,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轻信他人。调研数据显示,仅有30%的该类型被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任何种类的诈骗。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易成为虚假药品、保健品诈骗的受害者。同时,该群体中有28.2%的人未曾感到过自己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而在遭遇过个人信息安全危机的人中有26.1%的该类型被访者未采取任何措施,该数值高于平均水平。
中国银联专家提出防范建议
为提升移动支付使用安全,保护个人权益,社会公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二维码或留下自己的个人敏感信息;
二是时刻提高警惕,不因贪图小利而让网络诈骗寻到可乘之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三是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不要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轻信所谓的投资专家;
四是如果不幸遭遇诈骗或其他类型的个人侵权行为,应及时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公众也可以主动了解学习各类防范措施与防骗技巧,提升防诈拒赌的能力。 文/秦朗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