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盘前重要产业新闻
境外客户积极参与大商所豆系品种交易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黄大豆2号、豆粕、豆油期货和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已“满月”。大商所表示,一个月以来,在境内外市场各方的支持与呵护下,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境外客户参与较为积极,各方反映良好。
2022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跃上10万亿元台阶
工信部2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软件业务收入跃上10万亿元台阶,盈利能力保持稳定,软件业务出口保持增长。
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25年超1500亿元
工信部等16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建成5个省部级及以上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攻关一批数据安全重点技术和产品。
工程机械行业1月销量仍在探底预计下个月会改善
1月的工程机械市场表现不佳。根据相关行业机构的统计,重卡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降了53%、16%。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推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强,工程机械的表现有望改善。
在蓝色大海里掘取“绿色新动能”——山东发展海洋产业走笔
近年来,作为海洋经济大省的山东通过科技创新、海运贸易、生态保护等举措,持续在蓝色大海中拓展绿色发展新空间。“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海洋强省新路子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全省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列。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渐趋活跃 访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是近几年的热词。继北京、上海之外,全国多地探索开设私募股权份额转让平台。在更强的市场确定性下,中国二手份额基金(以下简称“S基金”)发展迅猛,累计交易数量、覆盖的基金、交易的金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募资的规模也在成倍增长。
日前,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以下简称“S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追求退出和流动性的短期交易市场,而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差异化资产配置策略、可以真正赚取利润的活跃市场。
《金融时报》记者: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发展情况如何?
姜明明:近两年来,S市场发展迅速。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二手份额交易规模达1340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正在逐渐走出疫情的阴霾。全球金融市场的恢复和流动性需求增加促进了二手份额交易(以下简称“S交易”)热度重回高位。2022年仅上半年交易量就达到580亿美元,全年有望达1350亿美元,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据格林希尔(Greenhill)预测,到2030年,全球S市场交易量可能突破5000亿美元,增长空间依旧巨大,未来10年内会有大量资金流入S市场。
2020年,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大流行催生了大量股权类资产的变现需求,全球S基金募集总规模达955.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点。2021年,全球S基金募集总金额达557亿美元,仅次于2020年的募集量,为历史第二大募资总额。
这种大规模的变现需求在金融历史上也有迹可循。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市场上S交易的份额就曾经大幅度上升。2020年叠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下行,欧洲市场在下行的经济环境中,建立了完善的S基金交易体系。从海外的交易规模看,一级市场整体规模的30%至40%,会形成S基金的交易机会。
在交易价格层面,2021年,全球S交易的整体平均定价在3年的连续下降后回升至资产净值(NAV)的90%以上,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上涨,回升到NAV92%的水平,与2018年基本持平。全球S市场的定价差异化明显:并购型交易、母基金策略交易的风险系数较小,定价/NAV比基本在80%以上;而VC类交易的风险偏高,因此定价/NAV比在70%至80%之间。
近年新设立的优质S基金快速成长,在丰富买方市场的同时,也推高了交易价格。这种情况也会让更有经验、更专业的买家有机会持续发现和挖掘S市场的潜在投资价值。
《金融时报》记者:近两年国内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发展情况如何?有什么新的发展态势?
姜明明:在国内,业内将2020年视为S基金的发展元年,2021年整个市场增长不断加速。在2015年至2017年间,中国境内募集设立大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按照普遍性的基金存续期限预测,目前已经累积了大量的退出需求。另外,2009年创业板开板后,同一时期大批基金设立。一只基金周期7年左右,有1年至2年延长期,到2020年,一大批基金陆续到期。但一级市场存在锁定期长的问题,有限合伙人(LP)也越来越多地关注投入资本分红率(DPI),S基金刚好可以为这些LP创造DPI。
同时,中国S基金市场生态圈不断完善,买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除带有S策略的母基金、企业投资者和个人外,专业的S基金、银行理财子、保险、信托、AMC等具备长期和大额出资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也参与到S基金的交易中来,为S基金市场提供了长期的流动性支持,有助于S基金市场的长久持续发展。据统计,金融机构作为二手份额买方,2021年,买入资产规模同比增长411%,交易笔数同比增加15倍。存量的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由于资产清晰、期限较短、退出渠道可预测,获得了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青睐。从统计来看,国资系持有的基金份额交易占总体比例仍然较小,交易价格及审批流程等因素构成了交易的主要挑战。
从底层资产上市情况来看,2021年S交易涉及的基金中,约20%的基金底层资产中含有至少一家上市企业,约41%含有至少一家上市企业或拟上市企业。S交易摆脱了突击入股的锁定期限制,在满足了卖方对资产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又满足了买方对持有期较短、现金回流较快、确定性较高的资产需求。未来,S基金将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品类。
《金融时报》记者:2020年,北京和上海相继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给S市场带来怎样的利好?
姜明明:2021年,证监会批复同意在上海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目前,证监会已明确表示将研究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引入优质中介机构,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资基金份额进场交易和中国S基金市场生态的完善。
在政策的支持下,北京、上海等地市级股权交易中心份额转让平台相继成立,截至目前,已完成数十亿元规模的基金份额转让交易,其中不乏专业的S交易服务顾问和中介机构的参与。
如果二手份额转让平台能够解决资产定价的问题,有做市商的基金,那么就能很好地解决国资退出程序的问题,这对整个行业是有促进作用的。在国资强监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非标资产的公允定价至关重要。随着各方面制度的完善,股权交易中心的二手份额交易板块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中国S基金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姜明明:当前S基金发展还存在一些潜在问题。一是资金规模总体不大,长期出资人群体尚不明确;二是存量资产体量大,但有效资产比例不高;三是交易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统一的估值体系和信息披露体系;四是作为国内股权市场的重要投资方,国有资本及金融机构持有份额的转让需求较大,但因其受限于评估定价及审批流程等因素,转让周期较长,不确定性较高;五是中介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生态建设尚未成熟。
现在市场参与者众多,但专业化机构并不多。另外,一些参与者还是机会主义的做法,不能体系化、机制化地运作S基金。市场份额转让的需求很大,但从实践来看,好的标的还是稀缺的。相当一部分优质标的有国资参与,但目前国资接转的份额多为国资份额,而非民营份额。如何将体制内的资金转化为市场化的S资金,这是长期的课题。
国资的退出需求也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地方国资的财务投资退出的动力和需求是什么?疫情防控期间,地方财政受到影响比较大,持续的出资能力也受到影响,一部分省市暂停了对新基金的出资。但是国资的退出要经过国有资产评估,还有很多地方国资要求进交易所,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资的交易。
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对于一般合伙人(GP)来说,最大的“痛点”是难以退出。期待从业机构携手通过负责任的股权投资实践,实现将体制内的资金与市场化的科技公司更好结合的目标,并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为创新的产品,专注地服务于这个目标。
两大美妆国货,对战25元黑帖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丨谢之迎 编辑丨陈晓平
春节刚过,两大新国货品牌,爆发一场“掐架”。
护肤品牌至本,率先发声。
声明称,小红书平台近期有多篇内容相似的笔记及评论,以虚假的用户体验,“诋毁舒颜修护卸妆膏在内的多个产品”。
且初随后回应,2021年10月以来,旗下“土豆泥卸妆膏”等产品,也被恶意攻击,“后续对28万条相关品牌的数据分析”,发现至本存在“恶意参与的事实”。
一来二去,各执一词。
单品相争
至本与且初,都是风头正劲的国货品牌。
至本定位为敏弱及健康肌功效护肤,且初则主打功效个护,产品涵盖头发、面部和身体护理三大类目。
两者在产品线上的交集之一,就是卸妆膏单品。
至本的舒颜修护卸妆膏,于2018年升级上架,在天猫旗舰店内月销达10万+;且初的土豆泥卸妆膏也位居店铺销量前列,月销3万+。
在小红书中搜索,许多消费者会将两款卸妆膏比较测评。
纷争也主要来自于小红书。
至本提供的截图显示,“黑笔记”由疑似且初关联的第三方要求当事人发布,内容涉及吐槽“味道难闻”“使用感差”等。
图文直发的报价为25元。
“目前披露的小红书用户博文、聊天截图等内容,一定程度上说明,存在关于至本产品的负面评论,但尚不足以证明背后有对手组织有偿虚假评论。”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告诉《21CBR》记者。
1月29日,至本再次发声,否认且初提及的“素人营销招募”的指控,表示不会出现“水军控评,素人推广/抹黑,刷单,虚假评价”等违法行为。
《21CBR》记者分别联系至本、且初,了解事件进展。且初称,“我们已在官方平台发布声明,以此为准。”
“店铺内的销量和评价,都是客户的真实反馈,购买和商品使用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联系官方。”就用户评论的真实性,至本客服称。
本是同命人
至本与且初的起家,颇为相似,同样主打极简设计,强调功效成分,成势于社交平台。
至本成立于2012年,是上海澄穆生物科技旗下品牌,2019年以一款洁面乳火出圈。
至本主打“成分研究+科技创新”,赶上“成分党”的兴起,成为国产护肤品牌里的一匹黑马。
2020年起,至本以每半年超1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高增;2022年1-6月,其在天猫平台销售额逼近5亿元,全年预计破10亿大关。
至本的价格带格外低,多数产品不超百元。最贵的一款多元优效面霜,价格为178元,凭借高性价比,攒了一批忠实的“自来水”用户。
母公司上海澄穆趁热打铁,2022年12月,顺势推出彩妆品牌“衍意”。
《21CBR》记者查询发现,衍意天猫旗舰店架上共四款产品,最受欢迎的一款气垫粉底液,月销量达到2000+。
相较于至本,且初诞生较晚。
天眼查显示,其母公司上海缙嘉科技,成立于2016年,于2019年推出且初,打造土豆泥卸妆膏、美白护手霜、护发精油等爆款产品。
缙嘉旗下有一家独立的MCN机构,签约80多位KOL,包括美妆达人程十安等,“自有品牌+KOL”的模式,形成了从品牌引入、渠道建设到市场推广的闭环。
成立一年时间,且初销售额就破亿元,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业绩增长近8倍。
且初同样强调研发,2022年3月,缙嘉在上海建成4000平米研发中心。
“坚守产品自主研发,不为追求短期的‘市场流量’而妥协。”首席研发官袁旻嘉当时称。
两家本是同命人,不幸都丢了体面。
没有赢家
“现在同行恶意竞争很多,还有恶意索赔的,我很多客户遇到这类事情。”有小红书美妆品牌代理商直言。
口碑营销崛起,小红书的测评,左右许多消费者的决策。至本和且初,在小红书的粉丝量,分别为6.1万、1.4万。
据千瓜数据,2022上半年,有1.5万个品牌在小红书投放商业笔记,预估总金额超25亿元。
其中,护肤彩妆品牌投放,合计近11个亿。
暗地里,个别放的是冷箭。
“流量竞争,是营销品牌的一个陷阱,竞品间的内容营销、话题纠纷,多数是关于用户情绪、热点话题等,无关品牌自身定位和价值观。”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系主任邬盛根告诉《21CBR》记者。
“品牌方在遭遇负面评价时,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发声无可厚非,但也应尊重事实,以牙还牙式的‘掐架’容易引起用户反感,言辞过度的指责,也可能构成侵犯对方名誉权,引发新的纠纷。”
夏海龙告诉记者,经营者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行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属于侵权行为,甚至可能触犯损害商誉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至本和且初在声明中,都表示会用法律手段维权。
“商业争斗和互掐的目的,与营销有关,与品牌形象无关。掐架的品牌双方,没有赢家。”邬盛根说。
(作者:谢之迎 编辑:陈晓平)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