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两个月前我们分析了吵得沸沸扬扬的投资移民州担保通道关闭事件,判断它并不意味着澳洲废除了投资移民,短期内澳洲投资移民项目没有风险。果然,一周内新州和西澳相继重新开放担保申请。相信根据我们建议及时做好州担保申请、准备抢名额的朋友们,现在一定非常开心吧。
那么从中长期看,澳洲投资移民项目前景如何,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可以根据公开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事情的发生是这个样子的。2016年4月份,澳洲政府顶级智库生产力委员会(ProductivityCommission)向联邦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澳大利益移民吸纳情况》的调查报告,其中关于商业投资移民项目提出了两项建议:一是需要对商业投资移民项目做一个整体审核,评估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为完成这个审核,移民局需要收集和公开该项目相关的一些数据;二是应当取消重大投资者(SIV,即500澳币投资移民)和至尊投资者(PIV,即1500万澳币投资移民)项目。
这个生产力委员会地位显赫,其研究报告通常是政府政策制定或变更的依据,因此称它为澳洲发改委都不过分。移民局对于“发改委”的建议自然不敢马虎,马上做出回应,称对商业投资移民项目的评估正在进行当中,下一步的评估将以“发改委”的建议为指导。
移民局的评估行动也是以民意调查为基础的。2017年年中,移民局相继发布了两份征求意见文稿,分别就签证系统简化和商业投资以及人才签证项目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涉及到商业投资移民的问题和收到的回复大概是这样的:
问题一:移民在成为永久居民前,是否必须在澳洲生活一段时间?调查结果显示,55%的受访者反对设置从临时居民到永久居民的过渡期。然而,移民局对这一调查结果的解读是,绝大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受访人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考虑这个问题的。相反,持赞成意见的受访者给出的理由都很一致,认为移民在成为永久居民前,花一段时间在澳洲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助于体现他们融入澳洲社会的承诺。移民局进一步分析,在支持设置过渡期的受访者中,绝大部分支持该期限设置为2年。
问题二:澳洲商业投资和人才移民项目所吸引的移民是否澳洲真正需要的?
很遗憾,移民局并没有公开这项调查的总结报告。我们只能从以下具体调查问题以及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结构的反馈意见中做一些分析。目前能看到的回复一般是肯定这个签证项目作用的,但是认为在乡村、人口稀少、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改项目没能起到积极作用。
问题三:澳洲在吸引企业家、投资者和顶尖人才方面做得怎样?
部分受访者认为目前商业投资项目审理周期太长、对于生意所有权和年龄的限制比较死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签证项目的吸引力。例如一些企业的高管,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仅仅由于股份比例不达标,可能就失去了移民澳洲的机会。
问题四:目前商业投资评分系统(仅适用于188A和B签证)效果如何?
部分受访者认为该评分系统在年龄、英文和学历等要求上限制太严格,需要重新评估。此外,在计算经商经验时只计算满足股份要求的年份也是非常不合理的。
问题五:SIV和PIV的合规投资中,风投和私募部分是否应该从50万提高到100万澳币?
公开渠道能看到的反馈一般是反对这项变动的。主要理由是上一次在2015年对于合规投资的变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入风投和私募部分。该变化并不成功,实施后SIV签证申请量降低了80%。如果进一步提高这部分投资比例,有可能继续降低这个项目的吸引力。
从这些问题和反馈来看,澳洲政府对于商业投资移民项目的总体看法还是积极的,甚至在很认真的考虑如何提高该项目的国际竞争力。社会各界对于调查问题的回复也基本没有要求取消这个项目的极端主张。因此我们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澳洲商业投资移民项目本身还是安全的。但是既然“发改委”提出了质询,又花了这么大精力征求民意,项目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应该无法避免。由于移民局没有公开所有调查问题的反馈报告,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具体的变政内容,但是以下几项变动应该是概率极高的:
1.取消一步到位的永居签证种类,引入强制的临时签证过渡期;
2.针对边远地区做出一些政策倾斜。南澳去年底推出的初创企业主签证应该也可以算作此类变动的具体措施;
3.188签证商业创新和投资评分表的内容会做出调整。这个调整不一定是负面的,很可能是在放松某些标准的同时提高另一部分标准;
4.由于缺乏最新数据的支持,SIV和PIV的命运依然没有定论,但是即使签证类别得以保留,有关合规投资的具体内容也可能进一步收紧。
5.另外,今年是大选年,移民问题会是比较热门的政党炒作话题。从目前朝野两党的言论看,执政的两党联盟倾向于大幅缩减移民配额,而意识形态浓厚的工党和绿党则要求大幅增加难民人数。无论是减少总的配额还是增加难民人数以挤占其他移民配额,商业投资类别移民的配额都可能受到挤压。未来投资移民名额僧多粥少的情况可能更加突出。
所以“移民要趁早”始终是这个行业的金科玉律。尤其是满足132签证条件的客户,最好在变政之前递交签证申请以规避政策风险,否则有可能真的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