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国的生产系统从规模化逐步转向深度加工后,分工的不断细化就促进形成了制造业的碎片化生产。在这一阶段,需要高效的服务业来弥补制造业的边际效率递减,生产性服务业应运而生。 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口和出口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其不断发展和壮大,既源于制造业持续发展和升级的现实需要,又源于科技创新的显著驱动,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促进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 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是弥补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加快高端制造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从各服务部门来看,这种增长尚不稳定,部门间的差异较为显著,内部结构有待优化。有的部门如运输服务,出口额大但增速较慢,还有衰退趋势;有的部门如知识产权使用,出口额较小但增速较快,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呈现出不断变化的态势。长期以来,第一梯队为其他商业服务、运输服务,这部分的出口额较大;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使用出口额则较低,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很大。2005年之后,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建筑服务的出口量呈现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7年建筑服务增幅最大,2017年至2019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也出现大幅增长。未来,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还将有所改变,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有望成为第一大出口部门。还要看到,出口技术复杂度代表了出口的技术含量,是衡量一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呈现上升的趋势,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存在大而不强、有量缺质的问题。未来一个时期,还需从提高创新能力、激发企业活力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三方面着手,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提质增效。 一是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在干中学”,我国形成了数量型和粗放型的生产和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工业化时期的基本消费品需求,推动经济实现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但随着我国的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逐渐趋同,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相比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显著上升,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已成国际共识。有效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和升级。对此,需营造创新生态,更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在相关体制机制上也要积极变革,使其更加适应、更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及其贸易的发展需要。 二是有效激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活力。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要素聚集以及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要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需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主体地位,努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动态适应性高、有示范作用的领军企业。对此,要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更多接触新的市场和经营模式,同时坚持“引进来”,更好利用国际先进理念和服务技术,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出口。 三是大力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是特殊的生产要素,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主要源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既是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必备条件,也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向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关键一环。更好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我们既要推动企业实施柔性措施吸引人才,如股权或期权激励、资金奖励等福利待遇,更好尊重人力资本投入,又要强化支持和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保障,解决好人才在落户、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还要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等级认定等,激发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