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关系14亿人的吃饭大事,这决定了保护耕地决不能有半点闪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这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提出更高要求。 长期以来,各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一系列硬措施落地见效。但也要看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甚至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出现“非粮化”倾向。记者调查发现,个别地方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扩大自然保护地,违规占用耕地在铁路公路、河渠两侧超标准建设绿化带;也有一些企业或个体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挖塘养鱼等,一些工商资本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行为,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耕地损毁和粮田减少,如果任其发展将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红线就是禁止线,划定红线就要让红线“长牙齿”。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行为,已经构成非法占用耕地罪。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必须运用法治手段,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对挖田造湖破坏耕地、侵害群众权益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格督察违法占用耕地突出问题,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 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从根源看是在认识上出了偏差,在落实中失了分寸。有的干部轻耕地保护、重项目建设,是对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解不深不透。有的地方部门打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号大量上马水系景观、河湖整治工程,其实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属于政绩观跑偏走斜。由此而言,依法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需要指出的是,耕地保护的职责并不限于国土资源部门,粮食安全也不限于农业部门,相关领域和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只有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耕地流失的问题。 严格保护耕地,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是一致的。经过规范程序和科学论证,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充分协调。严守底线也要严防一刀切。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必须根据各地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差别化的管控要求。要把握好各项政策在空间上的综合性、协同性和精细化,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政策。让三条控制线守得住、有权威、落实好,才能创造出最佳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前,春耕生产从南到北次第展开。耕地资源是生活之基、生产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我们要严守耕地红线,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