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乳腺癌治疗新药凯丽隆在国内上市,五款CDK4/6抑制剂同台“鏖战”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2月18日,诺华宣布其乳腺癌治疗药物——CDK4/6抑制剂凯丽隆(琥珀酸瑞波西利片)在中国正式上市。
作为国内首个且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绝经前/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初始治疗的CDK4/6抑制剂,瑞波西利于2023年1月1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用药,作为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初始内分泌治疗,使用内分泌疗法治疗时应联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激动剂。
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国内共有5款CDK4/6抑制剂获批上市。从竞争格局来看,以2020年数据为例,全球CDK4/6抑制剂市场规模达69.92亿美元。
诺华创新药物中国总裁张颖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透露:“凯丽隆在一月获批之后,我们加速推进产品上市,希望将其尽快用于临床,该药目前已由新加坡和瑞士工厂生产和包装并已运抵中国,下周开始陆续落地国内各大药房。”
五款CDK4/6抑制剂同台竞技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在中国,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其中,约70%的患者为HR+/HER2-乳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比欧美早了10年多。
乳腺癌在中国不仅仅是病患规模庞大的冰冷数字。目前,基于延长患者生命、帮助患者获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治疗理念,内分泌治疗仍然是HR+/HER2-晚期乳腺癌经典的系统性治疗手段,但其仍会出现诸如原发或继发耐药、疗效大打折扣等治疗痛点。CDK4/6抑制剂的出现则迅速改变了HR+/HER2-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可以有效克服或延迟内分泌抵抗的出现,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
市场规模方面,据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数据,2019年乳腺癌市场总额为202亿美元,主要来自HER2靶向药物和CDK4/6抑制剂的销售贡献,两者占乳腺癌药物销售额的68%。Nature预测,乳腺癌市场将以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9年全球乳腺癌市场可达500亿美元级别。其中,CDK4/6抑制剂是该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随着CDK4/6抑制剂现有药物适应症不断扩大、新药逐渐获批,预计到2029年,CDK4/6抑制剂销售额将达到200亿美元,占乳腺癌药物销售市场份额的42%。
从竞争格局来看,以2020年数据为例,全球CDK4/6抑制剂市场规模达69.92亿美元。其中,辉瑞的哌柏西利依靠先发优势,全球销售额达到53.92亿美元,占据整个市场的77.12%。不过,随着哌柏西利原研药专利在今年1月10日到期,以及同类CDK4/6抑制剂的陆续获批,哌柏西利独占鳌头的局面或将在未来几年中发生改变。
据记者梳理,截至目前国内共有5款CDK4/6抑制剂获批上市,即辉瑞的哌柏西利(2018年7月)、礼来的阿贝西利(2020年12月)、恒瑞医药(SH600276,股价44.17元,市值2818亿元)自主研发的羟乙磺酸达尔西利(2021年12月)、先声药业(HK02096,股价10.520港元,市值279.87亿港元)引进的曲拉西利(2022年7月)和新近获批的瑞波西利。仿制药方面,药融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3个哌柏西利胶囊的仿制药批文获批,涉及齐鲁制药、翰森制药(HK03692,股价14.740港元,市值872.95亿港元)、江西山香药业(青峰医药子公司)、奥赛康(SZ002755,股价8.72元,市值80.94亿元)和科伦药业(SZ002422,股价28.85元,市值410.32亿元)五家公司。
面对5款CDK4/6抑制剂同台竞争的格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精准肿瘤中心主任邵志敏向记者表示,从大的格局来说(产品多)肯定是个好事,因为患者都能用到崭新的药物。面对同类产品,瑞波西利的优势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在作用机制上,其在靶点上更为精准,脱靶及副作用相对来说更少;二是从临床数据上看,瑞波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达到了中位总生存期58.7个月的超长生存获益,并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获益量表(ESMO-MCBS)中获得满分,意味着为HR+/HER2-晚期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带来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获益。
国内低于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占比相对较高
记者注意到,与哌柏西利等主要瞄准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不同的是,瑞波西利获批的首个适应症为绝经前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填补了相关治疗领域的空白。
诺华全球药品开发中国负责人高蓉表示,在女性患者尤其是亚洲女性患者中,绝经前/围绝经期妇女的数量占比相对更高,并且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高峰早,大约在45~55岁之间,针对这部分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绝经前患者,需要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YBCC)也指出,在西方国家,大约7%~10%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年龄小于40岁,而中国低于40岁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占比12%~20%,是西方国家的2~3倍。一个可能与常识相违背的事实是,与年长患者相比,年轻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总体生存较差。中国小于40岁的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5.0%,而40~49岁患者分别为88.1%和88.7%,这种差异可能与年轻乳腺癌较强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此外,YBCC还指出,年轻乳腺癌患者不仅在治疗和预后方面具有鲜明特点,在康复后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有独特的需求。由于发病时年龄尚轻,治愈后有更多参与职场的机会和需求,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角色功能更多更复杂,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更高。正如张颖提及的,很多罹患乳腺癌的女性是职场中坚、家庭支柱,迫切渴望通过治疗回归正常工作及生活。
针对瑞波西利未来在国内的商业化及药物可及性上的规划,张颖回复记者称:“具体而言,我们希望能够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创新支付方式,包含医保、商保以及患者援助等各个项目,能够让患者从中受益。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地、积极参与到每年的国家医保谈判中来。”
舆情预警丨奇正藏药业:2022年净利同比降34%南方财经2月19日电,奇正藏药披露2022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4.10%。受百洋医药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影响,根据《西藏群英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合伙协议》相关条款,此项投资导致公司2021年度净利润增加约2.68亿元,导致公司2022年度净利润减少约4819.15万元。公司2022年生产经营情况正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27.29%。
知名珠宝品牌破产!市值缩水97%,超680万粉丝“钻石大亨”被“限高”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 中国基金报
钻戒品牌I Do或许要变“I Don‘t”了。
2022年关闭多家销售门店、总市值缩水超97%……拥有“I Do”钻戒品牌的恒信玺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832737.NQ,以下简称“恒信玺利”)因债务等问题,被申请破产重整。
公开资料显示,恒信玺利成立于1999年,为国内珠宝行业领军企业,由“钻石大亨”李厚霖创立。该公司旗下核心品牌“I Do”于2006年诞生,瞄准结婚钻戒这一细分市场。2021年12月17日,“I Do”官宣陈小春、应采儿夫妇为品牌全球代言人。
2022年,恒信玺利的销售门店减少205家,较2021年12月末减少28.67%。且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拥有员工数量241人,较2021年12月末减少85.69%。
步入2023年,昔日婚戒龙头恒信玺利被北京艾贝利特服装服饰有限公司以“无力清偿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截至2月17日,该公司股价仅为0.65元/股,总市值较2018年高位时已经缩水近97%。目前,恒信玺利已被西藏自治区曲水县人民法院受理预重整。
最新消息显示,I Do北京和东北地区的部分直营门店正在被加盟商收购接管。
关店、员工离职、涉诉
主办券商提示风险
从2022年3月开始,陆续有自称是“I Do”员工的网友,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帖询问恒信玺利薪资发放问题。2022年11月,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不少员工已经在走劳动仲裁程序。还有不少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I Do”从2022年上半年开始批量裁员。
今年2月10日,新三板公司恒信玺利主办券商光大证券(维权)发布风险提示性公告称,通过持续督导,发现公司存在以下情况:
恒信玺利2022年度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关闭部分销售门店。截至2022年12月末,恒信玺利销售门店减少205家,其中,加盟门店数量减少81家,联营门店数量减少34家(其中联营门店转为加盟门店21家),直营门店数量减少90家(其中直营门店转为加盟门店44家)。合计减少销售门店数量占公司2021年末门店数量比重约28.67%。
恒信玺利2022年度存在大量员工离职情形。截至2022年12月末,公司拥有员工数量241人,较2021年12月末减少85.69%,员工离职人数占比较高。
恒信玺利自2022年初以来,因拖欠员工工资收到多份劳动仲裁执行文书。截至公告日(2月10日),仍有71起劳动纠纷及劳动仲裁事项尚未解决。
主办券商持续督导专员在发现风险事项后,已敦促挂牌公司尽快披露大量关闭销售门店的相关事项,同时敦促挂牌公司尽快披露与员工的劳务纠纷事项并尽快解决拖欠员工薪资的问题。
上述情况可能会导致资金流转受到限制,公司经营管理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可能导致触发强制终止挂牌情形。
“钻石大亨”李厚霖被限高
2023年1月13日,恒信玺利法定代表人、实控人、董事长李厚霖被限制高消费,原因是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
作为一名企业家,李厚霖也因为是著名主持人李湘的前夫而被广为人知。其粉丝数量超680万。
2004年,李厚霖与李湘相识一月后便高调订婚,不过这段婚姻只维系了一年。2006年,李厚霖创办“I Do”品牌,主攻婚庆珠宝市场。
从2020年开始,李厚霖已经连续三年在恒信玺利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致全体恒信人的一封信》。不过,该微信公众号从2022年4月份开始已经停更近一年。
2022年1月30日,李厚霖在信中曾坦言:“2021年是我创业二十余载来最艰难的年份。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创业就像时刻站在悬崖的边上,前面是美丽的花丛,后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擅长娱乐营销
多次上市未果
李厚霖深谙娱乐营销之道,也将此作为自己品牌的营销战略。
10余年来,“I Do”尝试过影视、艺人、演出、真人秀节目、歌曲、娱乐事件等各种娱乐营销模式。
比如在影视领域,“I Do”先后植入过《我愿意,I Do》《失恋33天》《何以笙箫默》《北爱》《咱们结婚吧》等多部情感影视剧。在音乐营销维度,2016年“I Do”与陈奕迅合作推出品牌同名歌曲《I Do》,此歌曲由陈奕迅在2016年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收官战上首唱,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此外,“I Do”还与众多明星夫妻推出定制款钻戒,杨威与杨芸、保剑锋与何珈好、李小鹏与李安琪等明星夫妻都曾和“I Do”合作。
2022年5月,刘畊宏在直播间为妻子送上I Do钻戒,亦为其制造了不少热度。I Do还通过与乐队合作发行单曲《I Do》、在北京798举办艺术展、联合王者荣耀IP举办活动等方式进行营销。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消费者将I Do与DR钻戒混淆,重度营销下,品牌的辨识度却不高。
2015年7月10日,恒信玺利挂牌新三板,不过新三板并不是恒信玺利的目标,企业也开始了自己十分坎坷的IPO征程。
有媒体统计,在挂牌新三板前后,该公司在8年时间里曾7次尝试上市,还试图借壳宝光股份曲线上市,但均未成功。
IPO接连失利之下,也让投资机构失去了信心。2018年,恒信玺利第三大股东红杉资本清仓退出,最终另一家珠宝品牌周大生接盘这16.6%的股份。
定位往左,营销往右
恒信玺利财报披露,2022年1月至6月,其实现营业收入62805.3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1.99%;实现净利润704.4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8.62%。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42.4亿元,负债总计16.7亿元。
实际上,I Do不仅营收、利润双降,品牌定位客群小、营销不恰当,在一定程度导致I Do陷入尴尬境地。
奢侈品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指出,I Do的定位为高端奢侈品婚戒方面,过于细分的定位使它的客户群体较小。同时,过度营销却与其高端定位不符。“I Do近几年请了一些比较接地气的代言人,这或许符合大众化的快消品牌,定位高端的品牌却不一定合适。”张培英说。
根据恒信玺利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该公司的运营人员717人,占全部员工比例为42.6%,销售人员844人,占比50%,而设计和研发人员为41人。在销售投入方面,恒信玺利2021年的销售费用约6.55亿元,占营业成本的51.7%,相比上年同期的5.06亿元增加了29.4%。
即便I Do在营销上投入许多精力,却始终没能在消费者眼中脱颖而出。而在研发和品控上的疏忽也进一步降低公众对I Do的信任度。
在社交平台上,曾有消费者表示I Do的产品款式少,“一款埃菲尔钻戒卖到底”,还有部分消费者反馈自己在I Do专柜购买的钻戒佩戴不久后便掉钻了。创新款式有限、镶嵌质量不佳等问题,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迅速下降。
巨额烧钱搞营销的模式不可持续,这一点已经在近年来的新消费品牌上体现得很充分。有VC人士指出:“营销烧钱驱动带来的销量与市场份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饮鸩止渴,没有产品创新能力等长线的内增长力,支撑不下去是迟早的事情,放在钻石珠宝行业也一样。”
破产重整进行时
2023年1月5日,西藏自治区曲水县人民法院根据北京艾贝利特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申请,决定对恒信玺利进行预重整,指定西藏子产律师事务所、西藏卓然天成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担任恒信玺利预重整临时管理人。债权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2月27日。
根据公告,目前法院决定对恒信玺利进行预重整,是否正式转入破产重整仍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观察报记者向恒信玺利预重整临时管理人相关人士致电采访,该律师表示,预重整是为重整在做准备工作,前期了解恒信玺利工作,是否可以通过重整让企业后续正常经营。目前阶段是在做债权申报。目前,也有参与重整的意向投资人。
上述恒信玺利方面的相关人士透露,现在也一直在跟意向投资人做沟通,但是还没有最终确定。目前有意向的投资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都有。
日前,恒信玺利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因多起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冻结公司银行账户申请,导致人民法院冻结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名下银行账户。包括银行账户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
上述恒信玺利方面的相关人士表示,因为公司正在审计,审计报告还没出来。目前公司是暂停清偿所有的债务。等审计报告出来之后,会有重整的草案,经过法院的审批。重整草案出来后,关于员工劳动仲裁、银行账户冻结等才会有相应的处理方案。
2018年1月份,该股股价最高为27元;截至2023年2月17日收盘,其股价为0.65元,总市值约1.4亿元,较最高时的56亿元市值,缩水超97%。
钻石企业愈发艰难
1947年,一则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问世,此后“钻石与爱情”在全球广泛传播。但近年来,钻石企业日子似乎并没有以前那么好过。
凭借“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走红的DR,在去年上半年同样出现了营收、净利双降的情况。根据财报,去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85亿元,同比下滑10.13%;实现净利润5.78亿元,同比下滑20.62%。此外,DR在2022年还因“800元可删购买记录”“DR钻戒成本4000卖1.5万”等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市场较大的争议。
而周大生等传统珠宝商的钻石业务同样明显下滑。周大生半年报显示,在作为品牌营收主要来源的加盟业务中,钻石镶嵌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7.94%。与此同时,黄金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93.44%。
钻石似乎不再受到当下消费者的追捧,分析人士认为 ,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我国结婚率持续下滑。自2013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降。2021年,全国登记结婚的共计763万对,创下36年来新低。
其次是消费者观念发生改变。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钻石代表爱情也开始成为一种“老旧”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培育钻的走红,天然钻石开始走下神坛,这对传统传统婚戒企业也造成了一定冲击。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外观、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完全相同的晶体,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据第三方机构公布的数据,2016年培育钻石成品零售价约为天然钻石成品的80%。至2021年,培育钻石零售价占天然钻石价格的比例更是下降至30%,培育钻石批发价占天然钻石价格的比例低至14%,且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此外,培育钻的生产是可持续也更符合ESG投资下环保绿色的理念,并且Z世代年轻群体的猎奇、追新的消费观也更容易接受培育钻、太空金属等新材料打造的饰品,他们不容易被过去的营销思路所绑架,这就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的想象空间。
种种原因之下,让如今的钻石企业处境愈发艰难。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