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险之王黄金重回跌势,突破2000美元关口“梦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
在货币政策前景迷雾重重之际,金价走势也颇为动荡。
美东时间2月13日,纽约黄金期货价格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下跌,收于1月5日以来的最低水平。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4月黄金期价13日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59%,收于每盎司1863.5美元。而1月底黄金曾一度突破1950美元/盎司,市场一度期盼金价很快突破2000美元关口。
在黄金重回跌势背后,近期美联储紧缩预期升温,美债收益率、美元双双反弹。东海期货贵金属研究员刘晨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此前公布的美国1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月ISM服务业PMI等数据强于市场预期,美国中短期经济增长预期向好,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反弹,黄金下跌。
不过,经济数据的起伏向来是常态,美联储当下的“数据依赖模式”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远未明朗,不管是美联储还是市场,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未来避险之王黄金的上行之路仍遍布荆棘。
实际利率主宰沉浮
在美联储去年暴力加息425个基点的背景下,黄金并未出现大跌,整体表现其实相对不错。
芝商所资深经济学家及执行董事Erik Norland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黄金的区间波动表现令人意外,一些人此前可能认为,被奉为通胀对冲工具的黄金将会随着通胀的飙升而一路上涨。不过,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美国通胀率从2020年的1.3%升至2022年年中的9%以上,黄金价格却一直在横盘整理。
即便如此,认为黄金不再充当通胀对冲工具的看法可能过于轻率。Norland强调,从2019年春季到2020年夏季,随着美联储放松货币政策,大举降息至近零利率,并启动了4.9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这些举措一度推动黄金价格上涨近60%。
不过,去年美联储大幅提升利率,扼住了黄金咽喉。金价受到的最主要影响来自于实际利率走高,也就是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实际利率和黄金价格呈负相关。如果实际利率上升,持有黄金则意味着要放弃其他资产的高收益,黄金的吸引力下降,金价下跌;若实际利率下降,则持有黄金的成本下降,金价上涨。
Norland分析称,利率上调对黄金来说是个不利的消息。作为央行储备资产,黄金仍然是一种公认的全球货币,但不支付利息。随着美联储和其他央行加息并缩小资产负债表规模,虽然通胀率较高,但美元等法定货币相对于黄金变得更具吸引力。
未来黄金仍要看美联储脸色。随着美联储从激进加息到温和加息、停止加息甚至到降息,实际利率也有望逐步下行,但降息时间点仍不明朗,目前美联储的紧缩预期正跟随经济数据不断跳动,远未到盖棺定论之时。
强劲需求支撑金价
在相对具有韧性的金价背后,强劲的需求成了重要支撑。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汇编的数据,2022年黄金需求增长18%至4741吨,创下2011年以来最高。央行的大规模购买、个人投资者的强劲投入以及黄金ETF资金流出放缓,这些因素均助推黄金需求持续增长。
其中,央行是背后的重要力量。2022年,全球央行年度购金需求达到1136吨,较上年的450吨上涨152%,创下55年来的新高,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二高的水平。仅2022年四季度全球央行就购金417吨,大约是上年同期的12倍,去年下半年总购买量超过800吨。
此外,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较上年末上升568亿美元,升幅为1.82%。其中,1月末中国央行黄金储备为6512万盎司,比上月多48万盎司,自去年11月以来,黄金储备连续3个月增加。去年11月中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103万盎司,为2019年9月以来首次,此后于12月再次增持97万盎司。
世界黄金协会认为,当前央行之所以对黄金青睐有加,主要因为黄金在政治经济紧张时期的上佳表现以及黄金的长期保值属性。面对2022年地缘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遏制的高通胀,各国央行选择继续加速增持黄金不足为奇。多国央行的购金举措发生在欧美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之后,各国政府希望自己的外汇储备实现多元化,减少对美国国债和美元等资产的依赖。
对于未来,世界黄金协会预测,2023年央行对黄金的需求量可能达不到2022年的水平,但随着主要经济体的利率接近峰值,今年机构投资者的黄金需求或将复苏。
散户投资者的力量也功不可没。世界黄金协会资深市场分析师Louise Street表示,除了央行对避险资产的大量需求外,高通胀也刺激了散户投资者对金条金币的投资。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散户投资者对金条和金币的需求2022年跃升至1200吨,为九年来的高位。
长期前景可期
在经济和货币政策前景迷雾重重之际,短期内黄金价格的动荡似乎无法避免。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我们的反应将视数据而定。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依然紧俏或通胀率依然较高,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进一步采取行动,利率升幅会高于市场所反映的水平。”
通胀数据仍将是决定未来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到美债收益率和美元走势。费城联储主席哈克表示,在考虑政策前景时,美联储的主要考量是通胀数据,需要加息至5%以上,不确定峰值利率需要达到5%以上多高的位置,最终将取决于经济数据。
刘晨业对记者表示,未来金价仍将受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汇率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市场对本轮美联储加息的终点利率高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预期是否发生改变。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较差、高通胀压力或有所缓解、劳动力市场过热情况或降温、美国政府偿债压力或上升,美联储或已接近加息周期尾声。长期来看,美联储若开始降息,金价或受美元及美债收益率下行的共振影响走强。
今年黄金能否突破2000美元/盎司大关、乃至进一步打破接近2100美元的历史纪录?Norland认为,这将取决于多种因素。美联储今年晚些时候会开始降息吗?如果通胀或经济增长高于预期,会阻止宽松政策兑现吗?美元会继续走软还是反弹?而目前的形势仍不明朗。
整体而言,机构普遍对黄金长期前景看好。世界黄金协会表示,由于经济衰退和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加上利率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消退,预计2023年黄金投资需求将继续上升,黄金ETF和场外交易购买有望回归。
尽管美联储货币政策细节并不明朗,但放缓加息已成现实,接下来也将择机暂停加息,最终降息周期也会在某个时点启动。而对于饱受高利率打压的黄金而言,头上的“大山”终有移走的一天,金价突破2000美元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吴斌 编辑:张星)
定制游受青睐 可持续旅行是未来风向标11位外旅局首代看中国出境游复苏
定制游受青睐可持续旅行是未来风向标
2月6日起,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试点恢复,瑞士、南非、新西兰、新加坡、斐济等成为首批试点国家。“我们持续看好中国市场,中国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客源市场。”多家外旅局首代及旅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将是文旅业稳步复苏、充满希望与令人振奋的一年,小众游、定制游将逐渐成为受游客青睐的旅行方式。另外,可持续旅行是旅游新风尚,多家外旅局表示将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为中国游客更长停留和更深度游做好准备。
出境跟团游恢复后,国内游客及相关企业的反应如何?
●常典娜:经历了三年疫情,国内旅行社迅速反应,开展宣传的同时,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开展业务培训,进行新产品研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也收到了大批中国游客的点赞和热评。我们和中国出境游旅行社一起准备了各种旅行产品,期待中国游客早日回到瑞士。
●潘政志:出境旅游市场复苏的势头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航班复航的速度,二是政策优化的速度。在航班恢复方面,目前每周往返新加坡和中国的航班恢复至约57趟,约为疫情前的10%-12%。数据显示,新加坡是搜索量排名前五的目的地之一,这些利好带给我们很大信心。相较于大众旅游市场,目前商务出行和高端游客占比更多。新加坡本地旅游业者不断更新和提升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前往新加坡的跟团游、休闲旅行以及商务旅行游客需求。
●郑入瑞:作为首批试点出境团队旅游目的地,斐济迅速受到了国内游客关注,我们收到了很多关于斐济旅游的咨询。斐济航空将于4月1日恢复从香港到楠迪的直飞航班,每周两班,从6月开始每周增加到三班。结合该复航计划,我们与斐济34个旅游伙伴展开合作,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复航促销活动,以预售形式提供机票、酒店、高端度假村、一日游等斐济旅游产品。我们团队正在与国内旅行社沟通首发团旅游安排等事宜,积极推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复苏。
中国游客的出游需求有什么新趋势?
●李朝晖:未来旅游市场会更加多元化,涌现出新的旅游机构。一些基于共同爱好及其他共性建立起来的社群或者兴趣圈层,比如徒步、骑行、自驾类的公号或者协会,事实上起到旅行社的作用,用户黏度甚至更强。目前工作重点是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梳理和重新获得这些B端客户群。我们考虑先从“户外骑行”这个爱好圈层突破,德国是非常成熟的骑行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上下游产业链十分完善。德旅局每年都与德国骑行协会有密切合作,希望今年有新突破。
●曼苏尔·穆罕默德:户外体验和运动探险已成为旅行趋势。南非拥有壮阔的景色和极佳的道路基建,可以体验人气颇高的房车自驾之旅——融合野奢和户外探险元素。出境游重启后,走马观花式的行程产品不再是大部分游客的选择,定制游越来越受青睐,深度体验的品质游是南非旅游局一直以来致力推广的方向。同时,配合游客新兴的出行方式,我们将优化完善产品内容。
●华夫:对于中国游客,我们注意到自由行和小团体、定制游的蓬勃发展趋势以及人们对滑雪、徒步、骑行等户外活动的热情,这与新西兰旅游局发展高质量和可持续旅游的目标一致。消费者调研表明,中国游客在选择度假目的地时,非常看重自然风光、广阔的空间、纯净和安全的环境、顶级旅游体验、真正放松和休闲的机会,还有优质的美食和酒饮,新西兰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切。我们将与旅游业伙伴一起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信息,并为游客打造旅游产品平台。
●郑入瑞:我相信中国游客的出游需求和习惯与疫情前相比会有一些改变,个性化定制领域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新的机会。斐济旅游局已发布2022-2024年全球国际市场战略计划,我们将充分利用斐济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向游客推广和展示纯净独特的海岛风光和人文风貌。为了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我们将继续与国内旅行社保持沟通,推出更多主题旅游产品,适应未来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克里斯·瓦洛蒂:年轻一代的旅游者更看重“真实”和“技术”。技术已经成为游客体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提高了,因此卫生与可持续性成为驱动的首要因素。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游客而言,行程过于紧张的“踩点”式游览景区的旅行时代已结束。现在的游客想获得更多令人兴奋的亮点,感受意义非凡的经历。对此,我们将利用辅助条件,将更多游客引导至“不走寻常路”的非常规目的地,比如意大利的村庄和户外目的地。
出境旅游恢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措施?
●潘政志:消费者旅游出行习惯与偏好发生改变,当下人们对于旅游目的地安全与健康环境的诸多考量,都为出境游带来不确定性。“灵活性”或许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不仅指消费者对于各类灵活取消政策的需求,更是广大旅游业者在未来营销战略部署与规划上需要思考的课题,如何“灵活”适时调整与规划,应对瞬息万变的形势,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学习。
●李朝晖: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发生了变化,大家会有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适应阶段。首先,这几年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人均旅游成本上涨了30%-50%。个性化、高品质的小团游、定制游将取代大型低价观光团。这对旅行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传统旅行社是否有能力抓住新客户?提供令其满意的服务?旅行社手里有没有独家的资源供应商?出境游重启后,用户需求和行为变了,传统旅行社面临转型,必须要对旅游目的地有重新的认识,包括梳理资源供应商和地接社资源。作为旅游局,我们希望能反过来“赋能”旅行社,提供内容以及资源方面的支持。
●李蔚:出境旅游恢复后,随着更多中国游客的到访,中文导游以及能用中文沟通的地接社需求会逐步增加,旅游局也会培训和推荐有资质的当地导游和地接社,确保服务和接待的品质。未来,塞尔维亚将有更多的中餐厅开业,许多酒店也会提供中式早餐,在主要景点和城市将设置更多的中文标识,为中国旅行者提供出行便利。
●黎仁杰:重启的出境游市场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作为目的地的管理机构,如何满足新的旅行需求,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很多游客更注重体验感,而不是走马观花的看景点。塞舌尔会在目的地多样性体验、文化体验、可持续旅游和康养水疗等主题上进行强化和推广。
2019年中国游客出游及消费数据如何?对今年有哪些预判?
●杨宇:2019年中国赴荷兰游客量为36.8万人次。乐观地估计,今年市场将恢复到2019年的70%以上,某些细分市场会超过2019年的水平。
●华夫:2019年,到访新西兰的中国游客超过40万人次,团队游客约占三分之一。随着旅游需求的上涨、护照更新及签证申请增加、航班逐渐恢复,中国游客将逐步回归。我们预计第一批抵达新西兰的主要人群将是探亲访友、留学生和商务旅行者,游客数量将在未来几个月回升。
●曼苏尔·穆罕默德:2019年,中国赴南非游客数量近10万人次,为南非带来1.4亿美元的经济贡献,是南非最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之一。南非被选为中国试点恢复出境团队游的首批20个国家之一,相信在这样的利好政策下,今年将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
●潘政志:根据新加坡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入境旅客人次共计1912万,其中,中国赴新加坡旅客超360万人次;2019年,来自十大入境旅客来源市场的总旅游收益为217亿新元,中国旅客的占比最高,达19.4%,共计42亿新元。预计今年到访新加坡的国际旅客人次为1200万至1400万,恢复到2019年约75%的水平,中国游客可恢复至2019年的三至六成。
●常典娜:瑞士国家旅游局始终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2019年来自中国的客人在瑞士酒店住宿间夜次已达180万。预估到2023年年底,中国市场的回归将达到43%,2024年达到80%,2025年-2026年达到90%(约170万夜次)。
●唐云珠:波兰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迎来了诸多重量级公务、商务代表团的来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考察的首批国家之一。2019年有超过13万中国游客到访波兰,消费总额为9.5亿兹罗提(约合14.5亿元人民币),领先于亚洲其他目的地。虽然中国游客数量短期内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但由于中高端游客占比增加,我们确信中国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将持续增长。
新趋势
更多消费者愿为可持续旅行买单
黎仁杰
塞舌尔是第一个把环境资源保护写入宪法的国家,大约56%的陆地面积都是受到保护的,并且一直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旅行项目。酒店行业内推广“塞舌尔可持续旅游认证”,并计划将此认证推广到其他旅游相关产业,包括餐饮业、目的地管理公司和旅游公司、游艇等。塞舌尔还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比如气球以及塑料吸管。我们将推出不同主题的旅行产品,包括前往塞舌尔外群岛的邮轮体验、可持续性旅行体验、文化体验、体育文化体验、康养水疗体验等。
唐云珠
过去三年,波兰的旅游设施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游客兴趣的转变,更加深度的体验受到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工业城市——罗兹,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2022年世界最佳“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这座后工业城市在转型道路上屡次惊艳世界,别致的工业旅游路线与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游客前来。
李朝晖
可持续旅行和自然观光是旅游新风尚。根据调查,预计该领域的需求将在未来三年内有所增长——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气候和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可持续发展,4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旅行中牺牲一定的舒服度(例如出行方式)。德国是一个非常适合乡村度假及可持续度假的旅游目的地。因此,“乐享德国 Feel Good”也作为德旅局的推广主题,和“拥抱德国大自然”一起延续到2023年。我们一直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将游客当前的旅游兴趣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2023年,“5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古今德国”推广活动,目标是展示对比鲜明的德国古老世界遗产和多样化的城乡旅游产品。德国的许多世界遗产景点都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到达,让大家体验可持续的旅行方式。
潘政志
消费者在旅行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其中一大转变是更多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旅行买单,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动物友好,中国游客都越来越重视。新加坡旅游局一直都在致力于旅行和生态共赢,也在积极推动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万态野生动物世界的飞禽公园与滨海湾花园等项目的发展,积极为可持续旅行添砖加瓦。另一持续增长的需求,是更多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疗愈身心的体验享受。康养与文旅的结合,或将成为旅游市场未来变革的方向之一。
杨宇
重启的出境游市场会充满挑战,很多游客会出现新的旅行需求,选择新的旅行方式。很多年轻游客更注重体验感,从之前单纯地选择“去哪儿玩”升级到“怎么玩”“如何玩得更炫酷”。从2022年开始,荷旅局重点推广“骑游荷兰”的可持续发展旅行方式,将荷兰特有的骑行生活方式与骑行目的地结合,介绍给业内和大众。今后游客会更注重安全健康、绿色环保、户外自然。荷兰无论从地理位置、地势特点还是区域景点分布来说,都非常适合骑行出游——人均自行车拥有量为1.3辆,设施完善的自行车道长达4万公里,地势平坦,各个城市、各个地区都有绿色环保的骑行风景。
常典娜
旅行需求可能会回归到更安全、轻松、舒畅的基本因素,旅游更加倾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对瑞士来说,这是非常积极的影响,因为瑞士一直是满足这些条件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瑞士国家旅游局在疫情这三年发起了“瑞式可持续旅游”项目,目前已有近1500家瑞士旅游产业机构参与其中,共同致力于把瑞士打造成可持续旅游目的地。
新服务
为中国游客提供更个性化服务
克里斯·瓦洛蒂
受多重因素影响,旅游行业进行了深刻变革。为了适应变化,我们尝试简化旅行预订过程,让游客能够加强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此外,我们鼓励目的地提供数字化服务和全球促销渠道,增加旅游目的地的专业性,如增加数据分析师、社区经理、访客管理专家等。意大利几乎可以提供任何形式的旅游产品——从艺术城市到小村庄、从冬季滑雪目的地到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以及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米兰等国际旅游胜地。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意大利国家旅游局致力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分配流量,为目标客户提供更灵活和个性化的服务以及更多的体验类型,为不同季节的旅行市场创造条件。
李蔚
塞尔维亚在文化保护、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以及购物美食体验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和完善。始建于1935年的圣萨瓦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东正教教堂,于2022年完成了约15000平方米的内部马赛克装饰。此外,塞尔维亚还在这三年里新建了20多家4星级和5星级酒店,包括五星级奢华酒店、舒适的温泉酒店以及各种设计感十足的艺术精品酒店,以此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
2022年12月9日,塞尔维亚航空开通了贝尔格莱德和天津之间的直飞航班,这也是海南航空从2022年7月首开北京至贝尔格莱德的不经停航班后,又一中国城市开通了至塞尔维亚的直航。塞尔维亚于2017年1月起对中国实行免签政策,是欧洲首个对中国公民免签的国家,相信直航的开启将进一步促进未来出行的便利。
郑入瑞
为了迎接中国游客的到来,斐济的旅游从业者们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为了满足中国游客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中国游客感受到斐济独特的“Bula”(斐济语,意思是“你好”)精神,体验斐济悠闲自在的热带岛屿生活。我们还将展现斐济不同于其他海岛目的地的文化独特性,向中国游客推荐斐济独特的旅游体验。
再融资新规三年 公募参与定增超千亿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北京商报
自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实施再融资新规以来已有三年时间。受益于新规要求,上市公司定增对于机构而言也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如今三年过去,公募参与定增热情依旧不减。公开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公募基金参与定增总额已达67.96亿元,同比涨超170%。近三年来,公募参与定增成本总额更已超千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经济复苏预期下,公募对2023年市场行情保持乐观态度,促进年初以来定增需求大涨。而三年前再融资新规的落地也有望推动定增市场延续流动性和参与度,预计2023年市场定增热度仍会增加。
大涨171%
又有多只基金参与个股定增。2月14日,华夏基金发布公告表示,旗下华夏磐润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华夏磐利一年定期开放混合、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等多只基金参与了东方日升或派能科技个股定增,限售期均为6个月,总成本合计达4.13亿元。
就在同日,泉果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财通基金也相继发布关于旗下基金参与定增的公告,其中,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参与联赢激光定增,认购数量为256.88万股,总成本约7000万元;而东方阿尔法基金旗下4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产品以及财通稳进回报6个月持有期混合则参与派能科技的定增;此外,财通基金旗下也有5只产品参与东方日升的定增。
事实上,年初至今,已有不少公募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同花顺iFinD显示,截至2月14日,年内公募定增总额已达67.96亿元,较2022年同期的25.06亿元涨171.19%。其中富国天惠成长混合(LOF)以单次投入多达1.5亿元的成本总额暂居公募基金年内定增榜榜首,而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联接A、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则分别以1.49亿元的定增总额紧随其后。
若从公募参与定增的次数来看,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年初以来已有31家基金管理人旗下产品参与个股定增,参与定增数量共计136次,其中,诺德基金以当前共参与31次定增排名首位。财通基金则以30次参与次数居于第二。除了上述2家基金管理人外,还有3家公募参与定增数量超5次。
针对公募积极参与个股定增的原因,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认为,年初以来公募定增热度上涨或与当前市场估值合理有关,在经济复苏预期下,公募对2023年市场行情保持乐观态度,促进参与定增的需求大涨。
惠及定增市场
从此前经验来看,参与定增后,对相关基金的运作及业绩表现有无积极影响?华夏磐润两年定开混合基金经理张城源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他管理的华夏磐益一年定开混合为例,其类型为偏股混合型,权益部分应用定增主题策略参与A股市场投资。截至2023年1月31日,华夏磐益成立以来收益率达11.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业绩表现仅-15.19%,跑赢业绩基准及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长期业绩表现良好。而截至2023年2月,华夏磐益一年定开混合当前封闭期累计参与29个项目,定增项目投资占基金净值约93%。
从前述数据不难看出,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募“投入”于个股定增。对此,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公募参与定增总额规模增多,是因为定增投资的门槛有了明显的降低。
正如付建所说,当前公募参与定增的亮眼成绩与三年前新规落地不无关系。回顾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发布再融资新规,通过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和锁定机制、放宽定价基准日和定价折扣、放宽发行对象数量限制等,推动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个股定增。“再融资规则意在松绑限制条件,提升定增灵活性与定增需求。”郭施亮评价道。
从再融资新规落地以来公募参与定增数据来看,截至2月14日,公募参与定增总额近三年已达1391.83亿元。从定增的个股数量来看,截至2月14日,近三年来共有1330只个股实行定向增发,其中,95%均采用折价方式。
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表示,再融资新规上线后,定增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公募基金基于自身扎实的投研基础,有更好的投资标的挖掘能力,成为定增市场的重要机构。
某市场分析人士也表示,再融资新规对公募基金参与定增产生了积极影响,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依据和规范,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更增加了定增市场的流动性和参与度。
张城源也举例称,截至2022年末,国内定向增发项目的平均折价率为17.48%,较上一年度变化-4.17个百分点。其中,竞价发行定增项目的平均折价率为13.24%,定价发行定增项目的平均折价率为30.4%。 “整体来看,定增市场尚未过热,折价项目折扣非常好,这是我们未来有信心继续做好定增产品的重要保障。”张城源表示。
展望未来,郭施亮认为,预计2023年市场定增热度仍会增加,具体情况取决于市场环境回暖程度。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阳 郝彦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