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黄金协会:1月全球黄金ETF在欧洲基金主导下出现净流出
据世界黄金协会2月10日消息,全球实物黄金支撑的ETF基金在1月流出16亿美元,总持仓减少26吨,环比减少0.8%。北美(约合5.72亿美元)和其他地区(约合1.04亿美元)基金的流入量小于欧洲(约合21亿美元)和亚洲地区(约合2.46亿美元)基金的流出量,英国和德国的基金主导了全球基金的流出量。
2023年开年,全球实物黄金ETF于1月份净流出约合16亿美元,总持仓减少26吨(-0.8%),总持仓下降至3,446吨。本月,金价上涨6.1%,见证了十年来最强势的1月表现,但北美与其他地区的黄金ETF正向需求却被欧洲和亚洲的流出量抵消。总体而言,尽管从吨位角度来看黄金ETF已有流出,但在金价上涨的推动下,全球黄金ETF资产管理规模截至1月底仍增长5.3%至2,130亿美元。
得益于金价的强势表现、美元的持续走弱以及利率的日渐稳定,北美黄金ETF基金于1月净流入约合5.72亿美元(9吨,+0.5%)。此外,黄金ETF期权市场仓位可能是促成流入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大部分流入都发生在每月黄金ETF期权到期日的前后。相比之下,1月份欧洲基金则流出约合21亿美元(-33吨,-2.1%),已接连九个月减持黄金ETF。欧洲央行追赶美联储的加息节奏,导致货币升值和本地股市表现强劲,这些因素可能转移了投资者对黄金ETF的关注。这一点在英国体现得尤为明显,该国黄金ETF的流出也在欧洲地区的整体流出当中占据了绝大比例(-13亿美元,-20.6吨)。
亚洲方面,1月份中国黄金ETF基金流出约合2亿美元(-3.3吨,-6.4%),在亚洲约合2.46亿美元(-4吨,-3.3%)的流出总金额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月,沪深300股指大涨7%,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可能也削弱了投资者对黄金的热情。最后,“其他”地区黄金ETF基金正向流入约合1.04亿美元(2吨,2.8%),实现自2021年1月以来主要由土耳其市场(流入约合9,500万美元,2吨)贡献的最大的月度吨数增长量。
金价反弹 带动乐观市场情绪
1月,全球所有区域市场的黄金日均交易额为1,560亿美元,较12月大幅上升37%;其中,金价上涨可能是本月交易量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1月份,交易所交易的黄金衍生品日均交易额较上月增加58%,其次场外交易量和黄金ETF交易量也分别增长26%和18%。交易商持仓报告数据显示,COMEX黄金期货净多仓位自12月初以来每周都在上升,可能是受到了金价反弹和空头回补的驱动作用。另外,更大增长空间依旧存在,因为目前的净多仓总量为572吨,仍低于比2020年(647吨)和2021年(866吨)的平均水平。
区域流量变化
北美:流入/正需求约合5.72亿美元(9吨,0.5%);
欧洲:流出/负需求约合21亿美元(-33吨,-2.1%);
亚洲:流出约合2.46亿美元(-4吨,-3.3%);
其他地区:流入约合1.04亿美元(1.7吨,2.8%)。
具体基金流量变化
1月,英国上市基金主导全球黄金ETF流出;其中,Invesco Physical Gold ETC流出约合8.56亿美元(-14吨,-5.6%),iShares Physical Gold ETC流出约合2.58亿美元(-4.2吨,-1.8%)。
北美:SPDR® Gold MiniShares Trust流入约合3.86亿美元(6.4吨,7.2%),iShares Gold Trust正向需求约合 1.83亿美元(2.9吨,0.7%);
欧洲:德国基金也出现较大流出量;其中,Xtrackers IE Physical Gold ETF流出约合1.83亿美元(-3吨,-5.1%),Xtrackers Physical Gold Euro Hedged ETC流出约合1.51亿美元(-2吨,-6.9%);
亚洲:流出主要来自中国市场的基金;其中,华安易富黄金ETF减持约合1.48亿美元(-2吨,-10%),而博时黄金ETF流出了约4,000万美元(-1吨,-5%)。
长期趋势
2022年,随着北美、欧洲和亚洲基金均有流出,全球黄金ETF总持仓共减少了110吨(约合30亿美元);
北美黄金ETF基金连续第二个月流入(约合5.72亿美元,9吨),欧洲基金则是出现连续九个月的黄金ETF流出;
随着欧洲基金的流出大于北美基金的流入,低成本基金在1月呈流出态势。
集采落地近一年,“胰岛素双雄”阵痛,甘李药业预亏近4亿胰岛素生产企业集体遭遇业绩阵痛期。
根据通化东宝(600867.SH)发布的2022年业绩快报,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27.75亿元,同比减少15.09%;实现归母净利润15.89亿元,同比增长21.46%。
净利润之所以实现同比增长,主要来自于通化东宝先后两次出售特宝生物(688278.SH)股权的收益,合计约8.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22年,通化东宝的扣非净利润为8.46亿元,同比减少23.45%。这是通化东宝近10年来第一次出现年度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双双下降的情况。
另一国产胰岛素龙头企业甘李药业(603087.SH)的境况同样不佳。业绩预告显示,2022年,甘李药业预计实现亏损3.9亿元~4.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预计亏损达到4.15亿元~4.95亿元。这是甘李药业上市以来第一份亏损的年报。
胰岛素“双雄”业绩承压,与2022年5月胰岛素专项集采的落地不无关系。不过,中信证券指出,目前集采风险已基本出清。集采后胰岛素产品实现快速放量,“以量换价”的基本逻辑没有改变,相关公司2023年业绩将步入上升通道。胰岛素龙头企业创新研发不断加速,临床管线进展顺利,新品上市、海外申报等多里程碑催化剂值得期待。
从集采“大赢家”到业绩爆雷
通化东宝、甘李药业的业绩下滑,还要追溯到一年多前的胰岛素专项集采。
2021年11月,首次国家组织胰岛素专项集采开启,全国首年采购需求量共计2.12亿支,涉及金额约170亿元,几乎所有参与报价的企业都获得了中选资格,中选品种平均降幅达到48.75%。其中,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中选的品种数量分别达到6款和5款,成为集采的“大赢家”。
集采对生产企业的业绩影响显而易见。
为了维护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以及稳定中选产品的价格体系,在获得集采中选资格后,生产企业通常都会对集采前库存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价差补偿也是集采对生产企业的业绩造成的直接影响之一。
甘李药业就在业绩预告里表示,经过友好协商后,决定采用价格补差的形式协助商业公司进行集采实施库存产品价格的调整;通化东宝则指出,公司对原供货价与集采实施价格之间的差额进行了一次性冲销或返还。
而在集采报价中,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采取的战略截然不同。这也是集采落地首年,甘李药业的业绩降幅大于通化东宝的原因之一。
甘李药业的多款产品都以同组最低价第一顺位中选,例如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中选价格分别为17.89元、48.71元和19.98元,降价幅度分别达到59%、66%和67%。
相比之下,通化东宝的报价策略更为保守。中选结果显示,通化东宝共有5款产品中选,根据米内网计算,中选价格降幅为41%~42%。这意味着,报价更低的甘李药业能够获得的采购量会远高于通化东宝。
有分析指出,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报价策略的不同,与其不同的产品结构有关。与通化东宝相比,甘李药业对胰岛素产品的依赖度更高。2022年上半年,生物制品为甘李药业贡献了超96%的收入,而通化东宝的这一数字约为84%。
企业寄希望于以降价换市场。在集采实施以前,诺和诺德、赛诺菲和礼来3家跨国企业占据了我国胰岛素销售7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从胰岛素集采首年采购需求报量情况看,三代胰岛素国产占比仅为16.49%,二代胰岛素国产占比达到50.57%,理论上来说,三代胰岛素市场的国产替代空间比二代胰岛素更大。
甘李药业希望借助胰岛素集采,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以及加速三代胰岛素替换二代胰岛素的进程。事实上,甘李药业在业绩预告也指出,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执行后,国内胰岛素制剂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多款三代胰岛素产品迅速放量;通化东宝也表示,公司胰岛素各系列产品销量均实现强劲增长。
不过,比起补价差的短期影响,价格缺口带来的长期影响才是胰岛素企业们要面对的真正的挑战。通化东宝董秘办相关人士就对时代财经坦言,目前,集采带来的销量增量无法完全抵消降价所带来的影响。
“难兄难弟”入局GLP-1药物
从发展历程来看,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的命运似乎总是交织在一起。
1998年,通化东宝创始人李一奎,联手北京大学生物系的老同学甘忠如创办了甘李药业,这也是“甘李”二字的由来。甘李药业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中国第一支超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以及中国第一支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后来双方分道扬镳,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也成了国产胰岛素的两大龙头。
从昔日的创业伙伴到竞争对手,再到如今双双陷入业绩困境的“难兄难弟”,面对业绩难题,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再次交出了相似的“答卷”。
GLP-1受体激动剂是当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大热门”。GLP-1即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由人胰高血糖素基因编码,并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肽类激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食欲,延缓胃内容物排空等。
在胰岛素销售收入下降时,诺和诺德便是凭借其GLP-1受体激动剂药物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稳住了业绩。2022年,诺和诺德GLP-1业务全年收入833.71亿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约816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司美格鲁肽销售额为597.5亿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约585亿元),同比增长77%。司美格鲁肽的迅猛增长为诺和诺德抵消了胰岛素销售下滑的影响,2022年诺和诺德在华总收入同比微增1%。
GLP-1药物的“神话”与其减肥相关适应症密不可分。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分别于2014年和2021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肥胖或超重适应症,GLP-1药物也因此被追捧为新一代的减肥“神药”。财通证券研报显示,预计在2025年国内减肥药的合规市场有望超过120亿元。
甘李药业已经对GLP-1肥胖适应症进行了提前布局。2022年7月,甘李药业公告表示,其研发的GLP-1药物GZR18用于2型糖尿病、肥胖及超重体重管理的Ib/IIa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通化东宝也同样注意到了GLP-1药物的市场前景。2022年6月,通化东宝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兴业证券研报预测,其将在2023年年内获得批准。另一款与GLP-1相关的药物THDBH121的临床试验申请也已经获得受理,这是一款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拟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在完善糖尿病治疗药物研发布局的同时,通化东宝还在寻求外延式拓展,通过对糖尿病以外的疾病领域的研究,试图获得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述通化东宝董秘办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开拓集采外的市场和产品。除了像已经上市的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还有口服类降糖药以外,我们还在研发治疗痛风的药物,通过对新产品的开拓和销售,来弥补集采带来的影响。”
2月7日,通化东宝公告称,在研项目URAT1抑制剂THDBH130片的II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截至目前,该项目研发投入超过4000万元。另一款痛风治疗药物THDBH151也于2022年12月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该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2800万元。
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发病率为1%~3%,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甘李药业方面则回复时代财经称,面向新一年的发展,公司将更加注重市场开发推广工作,加大产品销售规模,加快占领国内市场份额,取得竞争格局下的主动权。“公司会持续保持高投入的研发战略,同时将持续积极推动海外商业化进程落地,以强化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并优化公司整体业务格局。”
六位专家把脉今年债市 具备结构性投资机会2月10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债券》期刊采用线上方式在京举办2023年一季度债市研判六人谈(以下简称“六人谈”)。本次六人谈特邀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周文煜、泰康资管固定收益投资中心执行总监张明、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鹏扬基金总经理助理兼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王华和中债金融估值公司估值部总监黄山担任发言嘉宾,从宏观金融政策、市场展望和投资策略等视角对2023年债券市场进行深入研讨。本次六人谈由中央结算公司中债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史祎主持。
周文煜就今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发表了观点。周文煜认为,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各项政策传导都本着以经济循环畅通为目标,使经济边际回暖。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需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保证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而货币政策将与财政政策积极协调配合,强调稳健精准,总量要够,结构要准,工具充足。
张明就今年固定收益市场进行分析展望,并提出应对策略。张明表示,今年债券市场展望总体可概括为利率周期回归,利率在中长期内有所回升,但路径不确定性较大。在当前强预期弱现实的市场宏观态势下,主要关注中长期居民贷款、全球经济走势以及疫情后期消费复苏和房地产销售情况。在品种方面,信用债的投资性价比较高,大型银行中等期限二级资本债和银行永续债也具备投资优势。因此,今年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设计投资策略,以应对比较复杂的市场环境。
刘郁分享了在今年债市投资策略及债市展望方面的观点。她认为,今年经济处于强复苏之中,债市不悲观。在利率方面,总体利率上行幅度可控,分别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为震荡区间的上下限。在流动性方面,预计今年二季度回归正常水平,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央行的投放情况。在品种方面,信用债、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投资性价比较高,信用债中的城投、钢铁、煤炭类债券目前收益率偏高,可以选择。总之,今年国内债市具备一定的结构性投资机会,建议放平常心。
王华认为,今年国内经济很可能呈现出“强复苏”态势,并持续较长的反弹时间,而海外经济则很可能是“软着陆”,从而形成非常强的内外“双预期”。经济供给侧端相对稳定,需求端的消费、地产、出口、企业投融资方面均面临周期性问题。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偏宽松,但流动性整体保持温和,甚至个别指标出现回落。今年国内债市面临的环境复杂,将面临一些调整。总体而言,今年债市投资策略的核心是在预期和现实之间把握节奏,在复杂过程中取胜。
黄山表示,2022年四季度因为市场预期反转带动债券市场变化出现震荡,这是市场自身调节的表现,总体来看风险可控。为推动债市及资管行业健康发展,建议:一是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长期持有;二是加强产品流动性管理;三是降低衍生品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门槛;四是增加浮动利率债券的发行量。今年一季度以来经济基本面逐渐改善,相信在政策呵护和市场各方的努力下,债券市场将平稳运行,资管市场也将平稳健康发展。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