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业绩繁荣之下藏变局 一体化厂商有望成赢家
来源:证券时报
近日,上市公司2022年度业绩陆续披露,光伏行业普遍预喜。2022年光伏行业的主题是涨价,背景则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硅料企业是最大受益者。不过,始于去年末的降价潮已经在近期陆续企稳,产业链正式进入利润再分配阶段。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硅料降价让渡的利润将主要在下游电池、终端等环节重新分配,而一体化布局的厂商最为受益。
展望2023年,光伏行业一体化布局的趋势将持续加深,头部厂商加码一体化产能、补齐产能弱项;同时,N型电池技术持续渗透,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均提出了更高的N型产品出货份额目标。这些变化也从侧面解释了上游利润向电池、一体化企业转移的原因。
光伏产业链普遍预喜
硅料企业是2022年光伏行业最大受益者。通威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52亿元~272亿元,同比增长207%~231%。大全能源预计2022年净利润190~192亿元,同比增长231.94%~235.44%。新特能源预计2022年净利润不少于130亿元,同比增幅超162%。
去年最后两个月,硅料价格快速走跌,但从全年看,硅料均价仍处高位。通威股份称,2022年高纯晶硅产品需求旺盛,公司高纯晶硅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行,各项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新项目快速投产达产,量利同比实现大幅增长。
新特能源也强调了去年硅料量价齐升的因素。大全能源则指出,光伏产业其它环节扩产提速,硅料环节整体依然供应紧缺,造成硅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前期的扩产战略效应逐步体现,报告期内持续满负荷生产,产销量同比均有所增加,实现业绩显著增长。
作为硅料的直接下游,硅片企业去年基本上顺利传导了成本压力。2022年,隆基绿能预计净利润145亿元~155亿元,同比增加60%~71%;TCL中环预计净利润66亿元~71亿元,同比增长63.79%~76.2%。硅片新秀方面,双良节能预计净利润9.5亿元~10.5亿元,同比增长206.32%~238.57%;上机数控预计净利润30亿元~33亿元,同比增长75%~93%。
两家硅片龙头均提到了应对硅料成本高企的情况。隆基绿能表示,在面临因上游原材料紧缺及采购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交付和成本压力下,公司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硅片和组件销售量价齐升,收入、净利润增长较快。TCL中环则强调了在光伏供应链大幅波动下保障公司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性。
相比2021年的大面积亏损,光伏电池企业在2022年打了一场翻身仗。爱旭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21.1亿元~25.1亿元,2021年该数值为亏损1.26亿元;钧达股份预计2022年净利润6.8亿元~7.8亿元,上年为亏损1.79亿元。两家公司均实现扭亏为盈。
通威股份、爱旭股份、钧达股份等头部电池厂商均提到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产品售价上升;新产能释放、产能规模扩大也是几家公司提到的共性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产品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是从小尺寸升级为大尺寸,另一方面是TOPCon等新型电池技术开始量产。
2022年,组件企业业绩增幅也很可观。晶澳科技预计2022年净利润48亿元~56亿元,同比增长135.45%~174.69%;天合光能预计净利润34.2亿元~40.2亿元,同比增长89.69%~122.68%;晶科能源预计净利润26.6亿元~29.6亿元,同比增长133.05%~159.33%。
光伏一体化趋势加速演进,多家头部厂商补齐产能弱项,这也是促使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例如,晶科能源提到一体化产能结构优化,东方日升也受益于自供光伏电池比例的上升。
“光伏行业快速发展,光伏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凭借自身的全球市场营销服务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持续开拓国内外市场,光伏组件出货量和营收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晶澳科技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绩分化暗藏玄机
光伏行业一派繁荣景象下实际上暗藏变局,如果对各家企业的2022年度业绩预告进行拆分,可以发现去年四季度已经出现明显分化。
单就去年四季度而言,通威股份净利润区间为35亿元~55亿元,即便考虑2022年度计提减值准备及固定资产报废对业绩的影响,公司四季度盈利区间环比去年三季度单季95亿元的净利润也有不小的降幅;大全能源四季度单季净利润约为39亿元~41亿元,环比三季度单季超过55亿元的盈利也有明显下降;新特能源也出现了四季度环比净利润下降的情况。
“去年11月到今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硅料价格虽然大幅回调,但实际成交量并不大,以零售散单为主。”吕锦标告诉记者,影响硅料企业去年四季度业绩的主要原因并非价格,而是由于去年11月、12月,很多已经签订的硅料长单延期执行,下游硅片厂商推迟提货,“头部硅料企业的产能基本都被长单锁定,去年末出货节奏受到影响,销售规模下降、库存增加。”
去年末,硅料无量跌价,硅片则经历了杀价清库存的过程。硅业分会曾在去年末硅片价格“断崖式”下跌时指出,拉晶环节迫近成本线,一线企业依靠渠道、技术、资金等优势仍可维持薄利,部分企业面临亏损风险。从上述企业业绩情况看,头部企业掀起的价格战的确对硅片新势力厂商的业绩造成了伤害。
下游市场则是另一番图景,电池环节的爱旭股份去年四季度净利润7.2亿元~11.2亿元,而去年三季度净利润为7.94亿元。钧达股份去年四季度净利润2.7亿元~3.7亿元,环比三季度的1.4亿元增幅明显。
组件环节同样超预期,晶澳科技四季度净利润15.1亿元~23.1亿元,而三季度为15.9亿元;天合光能四季度净利润10.2亿元~16.2亿元,去年三季度为11.3亿元;晶科能源四季度9.8亿元~12.8亿元,第三季度为7.7亿元。粗略来看,四季度环比好于三季度。
这背后的原因与四季度出货量占全年比重较大有关,以国内为例,去年四季度,光伏新增装机超过35GW,占全年比重的近四成。光伏企业方面,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四季度出货量占全年比重超过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彼时,上游降价的影响尚未在组件端显现。
事实上,在去年末产业链价格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关于下游环节将受益的判断十分流行。吕锦标告诉记者,这一观点应该分阶段来看,在去年末的最后两个月里,虽然硅料价格降幅大,但仅仅反映了零售环节的极小一部分交易量,下游主要的一体化企业使用的硅料还是参考去年10月底定价较高时采购的,因此,下游主要企业利润变化受降价影响很小。
“公司四季度业绩在成本下降以及市场结构改善的影响下,盈利超预期。”晶澳科技负责人向记者谈到,作为一体化龙头企业,公司订单充分且价格良好,执行订单运转效率高,运营管控及库存控制能力强,海外优势订单交付、并叠加汇率变动等积极因素,公司一体化率符合目标,各项目达产满产,助力公司各环节成本持续降低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未来,通过技术、渠道与品牌齐发力,并随着市场结构的优化,争取实现公司业绩的更高突破。”
产业链利润向下再分配
春节后,硅料价格出现企稳迹象,最新硅料报价已经重新回到20万元/吨的水平。2023年,硅料供应与价格依然是影响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变量。吕锦标告诉记者,去年底时,硅片企业已经没有太多硅料库存,春节前就开始对长单提货并备料,去年12月没有履行的长单到现在也基本都完成了提货。
“上半年硅料供应增量不大,价格也会回升。”吕锦标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国内硅料产能超过120万吨,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将翻倍,硅料产能将介于240万~250万吨区间。增量规模看似庞大,但今年新增硅料的释放节奏却不一样。吕锦标判断,今年一季度,新增的20万吨产能主要由去年顺延而来,二季度新增的20多万吨主要集中在6月投产;全年产能释放高峰将出现在年末,45%的新增硅料产能都将集中在四季度投产。
言下之意,今年上半年,在硅料供应平稳增加的情况下,硅料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不太可能出现大起大落,但下半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吕锦标预测,今年国内硅料供应量约为150万吨左右。当记者问及硅料合理价位时,他并未明确回应,仅表示价格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虽然去年末降价的效应还没有完全显现,但到了今年,特别是春节前后,硅料交易量放大,前期积压的长单开始大量提货,而提货价格又比去年30万元/吨的水平有明显降幅,一体化企业是能够明显受益于上游降价带来的利润增长的。
“硅料降价让渡出来的利润会比较多地分配给光伏电池企业,因为电池技术的进步需要资本投入,一体化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硅片、电池、组件各环节的利润,当然,上游降价的一部分利润还会分配给终端用户。”吕锦标向记者说道。
晶澳科技方面表示,就市场变化来看,在硅料短缺得以缓解的共识下,2023年硅料将不再是行业内的瓶颈,整个光伏产业重回关注效率和技术的赛道。
一体化与N型持续加码
2022年,四家头部一体化厂商的出货量均超过40GW,合计出货量超过170GW;在受访的业内人士看来,2023年,这些厂商每家的出货量目标基本都将是50GW起步,甚至有可能冲击60GW。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企业计划扩大一体化产能。
其中,隆基绿能计划452亿元投建年产100GW单晶硅片项目及年产50GW单晶电池项目;晶澳科技也计划在鄂尔多斯投资约400亿元,建设一体化产能。头部厂商的一系列动作都在给二三线以及产业链布局单一的企业施压。
对此,晶澳科技方面向记者表示,鄂尔多斯项目将协同其他板块共同构建光伏制造全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全面提升光伏产业本地化水平。同时可以解决企业投资资产过重,和产业链发展协同差、容易形成卡脖子环节的问题,并有助于熨平周期波动。未来,公司将深化垂直一体化战略布局,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新型电池技术也将在2023年加速渗透,记者从晶科能源获悉,2022年公司N型TOPCon组件出货超过10GW,现已投产N型产能35GW,并实现了N型组件与P型组件一体化成本持平,N型TOPCon电池量产平均效率已达25.1%。
晶科能源表示,展望2023年,目前N型市场需求旺盛,预计N型组件将成为出货主力,公司N型产品出货占比预期将从2022年的25%进一步提升至60%以上。
在N型技术中,TOPCon的参与者众多,也是最早实现产业化的,HJT的产业化拐点也将在2023年出现。根据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的判断,2023年,HJT技术将实现对PERC的成本打平,HJT将快速走完从0到1最后的关键几步,并进入从1到N的巨量规模扩产。
在爱旭股份业绩预告中,公司虽然没有提及新型电池技术,但多家券商在点评中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公司ABC电池的落地情况。太平洋证券提到,公司首期6.5GW的ABC珠海产线已于去年10月投产,目前处于调试与爬坡阶段,预计今年二季度实现满产。根据公司规划,ABC整体产能52GW,预计今年将出货5GW-6GW,单位盈利有望进一步提升。
晶澳科技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量产的p型魄秀(Percium)、n型倍秀(Bycium)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到2023年底,公司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将达70/70/80GW,其中N型电池产能占比将超过一半,N型产品出货规划预计占到整体30%左右。“公司也在积极研究储备IBC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技术,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未来更高功率、更高效率组件的远景规划。”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M全面进入型号取证试飞阶段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两架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1003、1006架)分别从珠海和宜昌成功转场至西安阎良,有序拉开了2023年科研试飞工作的序幕,推动AG600M正式进入型号合格取证试飞阶段。
新春伊始,AG600研制现场一派复工复产的繁忙景象。在珠海,通飞华南公司AG600M(1007架)首飞前相关工作已紧张开启。与此同时,部分员工启程赶赴阎良试飞现场,提前进行开飞前准备工作。春节期间,试飞中心在阎良完成AG600M(1003架)拖锥测试改装工作,全面开展科研试飞工作。在西安,AG600飞机的各类静力试验和研发试验也已同步开启……
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航空工业AG600项目研制全线高质量推进“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圆满完成了“三架机总装、三架机首飞、三大类试验和三架机订单”的“四个三”年度攻坚目标。
2023年是AG600研制极为关键的一年。据悉,AG600研制全线将围绕“年中具备执行灭火任务能力,完成40%表明符合性试飞”目标,并行开展典型任务场景试飞、铁鸟试验、试验室验证试验和静力机研发试验、验证试验、适航验证试验、机载成品鉴定试验,推进各项适航取证工作。
AG600飞机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是我国首次按照民用适航标准研制的大型特种飞机。AG600M是AG600的优化机型,最大起飞重量60吨,最大载水量12吨,最小平飞速度220千米每小时,航程4500千米,具备优越的低空、低速、短距起降性能。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坚持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
□ 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
□ 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
经过4年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
证监会昨日发布消息称,党中央、国务院近日批准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下称《总体方案》)。为抓好落实,证监会自2月1日起,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涉及的一系列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突出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的本质,同步加强监管,推进一揽子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其主要标志是:制度安排基本定型,覆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覆盖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
证监会将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思路概括为“一个统一”、“三个统筹”。“一个统一”即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各市场板块全面实行;“三个统筹”即统筹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统筹推进基础制度改革、统筹抓好证监会自身建设。
此次改革在总结注册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广行之有效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三方面注册制安排:
优化注册程序,坚持交易所审核和证监会注册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的基本架构,进一步压实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对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全面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法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
统一注册制度,整合上交所、深交所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北交所注册制制度规则与上交所、深交所总体保持一致,交易所制定修订本所统一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规则;
完善监督制衡机制,明确证监会加强对交易所审核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考核,督促交易所提高审核质量,改革完善上市委、重组委人员组成、任期、职责和议事规则,对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操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专职人员比例,加强纪律约束。
定价:
市场化询价为主
主板不实施跟投机制
本次发行承销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充分借鉴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经验,对主板股票发行定价、规模不设限制,进一步完善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询价、定价、配售机制,同步强化市场约束。
一是完善新股定价机制。全面实行以市场化询价方式定价为主体,以直接定价为补充的定价机制。询价定价方式下,上交所询价对象增加期货公司这一类型,明确主板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询价的同时,应向个人、其他法人和组织询价,与改革前做法基本一致。深交所则将职业年金基金等纳入询价对象。沪深交易所允许网下投资者可填报3个不同的拟申购价格,调整高价剔除机制比例,完善定价信息披露要求。引入网下发行限售安排,允许采取摇号限售或比例限售方式,引导投资者审慎报价。
二是优化调整配售机制。沪深交易所主板不实施保荐机构跟投制度,维持科创板、创业板现行跟投机制。沪深交易所分别保持主板与科创板、创业板现行差异化的网下初始发行比例及回拨机制安排,两所主板向网上投资者倾斜。上交所优化战略配售的具体实施安排,取消科创板新股配售经纪佣金,完善超额配售选择权机制,促进新股上市后股价稳定。
交易:
主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
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
交易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交易制度改革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当前主板市场和投资者主要特点,沪深交易所借鉴科创板、创业板交易机制,以更加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遵循保持合理流动性,提高定价效率,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基本思路,对沪深主板交易机制进行优化完善。
一方面,复制新股上市初期交易机制,如新股上市首5个交易日不设价格涨跌幅限制、盘中临时停牌机制调整为盘中成交价格较当日开盘价格首次上涨或下跌达到或超过30%、60%的各停牌10分钟、新股首日交易公开信息披露等,提升新股定价效率。
另一方面,复制连续竞价阶段限价申报的价格笼子机制,增强市场稳定性。复制连续竞价阶段2%有效申报价格范围,同时增设了“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的安排,即买入申报价格不得高于买入基准价格的102%和买入基准价格以上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的孰高值;卖出申报价格不得低于卖出基准价格的98%和卖出基准价格以下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的孰低值。当2%有效申报价格范围较基准价格变动不足十个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即0.1元)时,取至0.1元。
此外,此次两所的交易规则修订还复制科创板和创业板严重异常波动情形交易信息公开机制,根据主板特点设定差异化阈值,强化风险提示。并优化了股票重新上市首日盘中临时停牌机制,与其他无价格涨跌幅限制股票临时停牌机制保持一致。还完善了异常交易行为监管相关规定,同时明确了程序化交易的报告义务。
为提高市场定价效率,本次同步修改了《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明确注册制下股票上市首日纳入“两融”标的,注册制下股票自被撤销风险警示之日起调入融资融券标的范围;二是存托凭证比照适用融资融券相关规定;三是优化投资者融券卖出所得价款的投资范围,在原有可投资品种基础上增加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跟踪指数成分债券含可转换公司债券的除外);四是对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债券和科创板股票的申报数量按照相关规则进行适应性调整。
重组及再融资:
不同板块间审核机制扩展适用
本次《重组审核规则》将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审核程序、机制等,扩展适用至主板,并作了优化完善。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上市公司应当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证券交易所设立并购重组委员会审议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申请。
参照沪深主板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条件,《重组审核规则》增加沪深主板重组上市标的资产的条件:最近三年净利润均为正,且最近三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或者营业收入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主板上市公司重组上市标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应当符合“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三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的条件。
同时,两大交易所坚持“开门办审核”理念,《重组审核规则》进一步完善咨询沟通相关规定;强化中介机构归位尽责要求,同时删除中介机构立案调查与业务受理、中止审核挂钩的规定,不再将中介机构立案调查作为不予受理及中止审核的情形。
借鉴主板“分道制”审核安排,本次《重组审核规则》明确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重组申请,可以减少问询轮次和问询数量,优化审核内容,提高审核效率;明确交易所应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对注册程序中发现的影响重组条件的新增事项进行问询并形成审核意见;增加独立财务顾问主动撤回申请文件即触发终止审核情形等。
在再融资审核方面,沪深交易所明确优先股纳入注册制审核范围,并将主板上市公司适用的分类审核机制扩大至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适用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范围扩大至主板上市公司,对不同板块的再融资审核机制予以统一。
衔接安排:
平移企业接续审核
受理顺序不作为审核顺序
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期间,沪深交易所将通过多种方式听取包括广大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参与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吸收。修改后的配套规则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后,及时向市场发布实施。
对于备受关注的在审企业平移工作,沪深交易所也作了相关安排。沪深交易所表示,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沪深交易所接收中国证监会深市、沪市主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在审企业(以下简称主板在审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两所开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提交的相关申请。
沪深交易所受理在审企业的顺序,不作为其审核顺序,两所将按该企业在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阶段和受理顺序接续审核。主板在审企业未在期限内申报的,视为新申报企业。
目前,沪深交易所已分别成立注册制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将及时开展规则业务培训,协同市场各方力量做好技术系统改造升级、投资者教育、市场培育服务等各项工作,确保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有序推进、平稳落地、取得实效。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