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消费恢复与否定未来大局
正文
一
现货市场回顾
临近春节,红枣收购大战基本结束,绝大部分货权已经完成转移。最终结果是枣农挺价失败,红枣现货价格整体表现可以用虎头蛇尾描述,基本上以高开低走的状态结束。
往年10月底开始,陆续有沙土地的红枣开始下树,收购贸易开始,但今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下树时间推迟、收购进度缓慢、客商流动受限,红枣收购始终不紧不慢,直到客商隔离结束,才开始小范围内看货定价,初期,由于市场售价较高,产地收购价格也相对偏高,但收购客商比较谨慎,收购数量较少,12月8日,新疆全面解封后,枣农对价格的预期有所提升,客商不但没有冲动,反而更加谨慎,直到离着春节越来越近,部分客商返回内陆,枣农悲观情绪笼罩下,认价销售,现货价格基本崩塌,贸易商开始放量收购。
从期货角度来看,走势基本和现货收购情况高度相关。收购开始后,持续不解封,市场对未来现货预期转弱,最低跌至10500附近,直到全面解封,短期盘面预期转好,上冲11000,随后现货并未如预期一样火热,在现货崩塌的过程中,盘面也向下崩塌,最低破万,现货大幅下跌后,贸易商开始放量收购,现货原料的底部基本已经出了,期货向下预期短暂结束,震荡运行。
二
现货市场表现
1、产销区现货价格同步下跌
产区原料价格下跌,市场售价随即滑落,以11月中旬、12月中旬和1月中旬的截面数据来看,三大主产区和两大主销区均呈现不同程度下跌。目前产区枣农原料销售基本接近尾声,压力已经释放,销区价格相对稳定,产区价格变动对市场售价的冲击已经存在,不确定的是,从产区到销区需要时间,目前低价枣发回内地加工的比例比较低,到春节后运费下降,大量低价原料加工销售会不会造成二次冲击有待继续观察。
2、节前红枣消费量前低后高,整体偏少
收购前期,发货困难,市场到货量少,影响到部分红枣消费,全面放开后,大家因为担心,自主居家,并且集中发烧,红枣消费受到一定程度影响,而且红枣是非必需品,耽误的消费后续弥补的概率不大。不过,后续在康复后,生活逐步进入正轨,并且临近春节,消费转好,走货同比加快。不过,整体而言,本产季春节前消费量同比低于往年。
三
期货市场未来驱动分析
1、现货价格对比看,现货价格或有一定下跌空间,但不大
随着红枣期现力量不断加强,期货和现货的联动性越来越高,未来期货的发展方向,长期来看一定和现货的发展方向一致。因此,对未来现货的走势预期是期货的最重要的驱动之一。
目前,产区枣农销售基本接近尾声,现货价格的关注重点已从产区转移到销区,销区的现货销售价格和产区的收购价格以及贸易商对未来红枣的综合预期高度相关。综合对比图3和图4的原料价格和一级价格,本产季原料价格高于2020/21产季,并且走势与之相反,综合价格要显著高于2020/21产季,当前的一级价格也是处于2020/21产季的最高点,考虑到2020/21产季,供应充足,消费受到压制,在2021年3月以前红枣一级销售价格稳中有升,因此,短期看红枣现货价格虽然处于高位,但向下的波动空间有限。
2、贸易商心态上看,整体偏悲观下,处理货源积极性高
节前红枣市场售价基本稳定,但是贸易商对未来多数持悲观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受节前销售时间窗口短影响,红枣整体消费量偏低;第二,节后运费成本下降,低价货源逐步加工,低成本原料冲击市场;第三,节后红枣消费量季节性转弱,枣商为回笼资金处理积极;第四,温度回升后,红枣面临入库,低价货源有进一步处理的预期。
3、货源结构看,有利于红枣面向市场消费
从本产季红枣收购主体来看,大公司收购量整体比往年低,中小贸易商收购比例同比往年要高。而中小贸易商抵御市场能力风险偏低,处理库存积极性会高一些,因此,更有利于库存面向市场去化。
4、质量上看,现货等级价差拉大
本产季红枣价格整体偏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质量一般,出成率偏低,这也使得之前等外枣价格快速下跌,并且近期不同等级红枣价差进一步拉大,具体如图5所示。受整体消费降级以及电商产业的发展,低价的红枣消费表现更好,前几年由于缺货导致价格一度逼近好枣的价格,今年由于质量较差,低价枣供应增加,价格回落,整体消费或不低,后边好枣的压力或变小。
5、净持仓看,短期多头力量有所加强
从图6上看,代表前5名净持仓的绿线在红枣期货见底后呈快速反弹,前10名净持仓的黄线也在反弹,而前20名净持仓的蓝线整体仍在低位向下。这表示,针对期货而言,红枣多头在这段时间前10名和前5名的力量有所加强,而前20名上,多头的总体力量仍然不如空头。不过红枣期货价格整体呈震荡反弹走势。
四
总结
从上述多个层面上来看,红枣短期现货承压的概率较大,但期货未来预期向好。原因如下,无论是低价促进消费还是贸易商悲观,愿意处理现货,只有在现货加速处理的情况下,后期红枣面临的压力才会变小,并且本产季红枣产量和结转库存均较低的情况下,红枣的季节性需求淡季,现货才有可能因缺货而上涨,因此,以价格发现功能著称的期货,便率先反应市场未来预期。
不过站在未来角度而言,不确定的是春节后的红枣消费情况,如果消费整体转好,贸易商预期和价格均会受到提振,降价去库存的概率降低,未来的预期也会减弱。
因此,红枣消费恢复与否定未来大局。如果消费维持当前状态或更差,远月偏多思路或反套思路对待,如果消费超预期恢复,市场预期得到扭转,则建议继续观察红枣消费情况和库存情况。
风险因素:消费恢复情况
扛不住了!微软开启史上第二大裁员 要减掉1万人2023年美股科技“寒冬”仍在持续,硅谷大厂纷纷大刀阔斧裁员过冬。科技巨头也扛不住了,微软日前正式宣布将裁减1万人,这也是微软历史上第二大裁员,规模创近8年来新高,给阴云密布的美国科技圈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此,深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一是受外部影响,美国经济形势不好,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联储预计美国GDP今年增长1%;二是美国通胀不减,美元持续加息,导致科技巨头经营压力不断增加,不得不裁员瘦身;此外,多家科技公司在疫情期间曾有过疯狂招聘和扩张。
微软开启万人大裁员
具体来看,美国科技巨头微软近日宣布,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且客户需求变化,为了应对收入增长放缓,公司将在今年3月底前在全球裁员1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5%。
微软预计,裁员成本、遣散费及相关变动将导致该企业2023财年第二季度收益损失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24亿元,这将使其每股收益减少0.12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财季业绩将于美东时间1月24日公布,多位华尔街分析师预计该公司营收增速放缓。
“这是我们47年来,作出的最艰难选择之一。”微软CEO纳德拉在致员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客户群体正在优化其数字支出,以用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并且世界上一些地区正处于经济衰退之中,每个行业和地区的组织都在谨慎行事。
据美国证监会文件显示,2022财年微软公司平均薪酬在美国科技大厂中居前,员工年薪中位数为19.0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8%。而截至去年6月底,微软在全球拥有近22万名员工,与2021年同期相比,人数增幅达到22%。其中,美国拥有12万名员工,在海外有9.9万名员工。
“寒冬”席卷美国科技大厂
无独有偶,另一科技巨头亚马逊也在1月18日正式启动新一轮裁员,猛烈程度大幅超越微软公司,多位员工已经收到被裁通知。据悉,亚马逊将对集团和技术团队裁员超1.8万人,创下其28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员削减纪录。
与此同时,推特也被曝出将继续裁员的消息。去年接管推特的马斯克率先引爆硅谷“裁员潮”,推特在去年四季度裁员近50%。据报道,2023年推特将进一步裁员,未来几周,预计员工总人数可能会跌破2000人,创近十年来新低,下降至IPO前水平。
此外,亚马逊、赛富时、脸书母公司meta均开启大规模裁员计划。根据Layoffs.fyi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总共削减了近15万个工作岗位;而截至2023年1月15日,开年以来,已有91家美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裁减近2.4万名员工。
张孝荣表示,科技股裁员潮也可能预示着一波经济衰退将到来。目前美国政府正在努力应对,避免陷入衰退,实现经济软着陆。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那么全球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受到牵连,产业链转移或许暂停。
不过,虽然美国科技巨头裁员人数较多,但硅谷作为精英聚集地,多数被裁员工并没有陷入长期失业,重新找到新工作时间也比较快。
裁员潮为何来势汹汹
屋漏偏逢连夜雨,作为美国经济领头羊的科技企业,在二级市场“血流成河”,FAANG集体翻车,五大科技巨头去年近半数股价“腰斩”。
什么原因导致的硅谷“裁员潮”来势汹汹?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大厂出现“裁员潮”的原因,从宏观来看,这是一个行业周期,科技行业进入了一个收缩阶段,且美国经济还处在下行;从微观角度来看,包括企业营收不佳,股价表现低迷,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多元因素影响;此外,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新技术新应用并不多,缺少一个能够引爆科技行业的爆点。由于上述几个原因,科技大厂纷纷进一步瘦身,控制成本收益,开启战略调整,以及开拓新业务。
王鹏还指出,至于影响方面,科技大厂裁员大潮有利有弊,弊端在于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丧失信心;但另一边,在对营收、业务结构、团队等相继做出调整之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个新契机。所以,短期时间内是一个负面影响,科技公司经营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甚至出现破产。此外,科技巨头裁员不断,上万人陆续失业,对美国经济也是一个负担。不过,这未必意味着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美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促进科技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并不会受到长线影响。
创金合信基金苏彦祝:持续提升投研能力 加大投资者陪伴投入创金合信基金总经理苏彦祝
过去的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低于预期。权益市场方面,内外扰动因素较多,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加上受疫情防控、地产、外需走弱影响,企业盈利增速持续下行,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且板块快速轮动,行情持续性较弱。债券市场方面,在11月中旬前,因流动性宽松、宏观经济基本面偏弱,推动债券牛市,进入11月中旬后,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恢复预期大幅上升,认为经济拐点出现,债券市场下跌引发理财赎回潮。
展望2023年,站在新发展起点上的中国正开启全新征程,伴随疫情防控举措的不断优化,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效果持续显现,各方正着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经济回升趋势相对确定,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且流动性逐步收敛的背景下,权益资产或优于债券资产。短期防疫正常化处于适应期,加上外需走弱,各项稳增长政策出台,基本面有望弱复苏,全年投资主线可围绕自主可控,看好包括信创、半导体设备、医疗器械等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同时重点关注消费复苏与国企重塑的主题投资机会,其中消费复苏相关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医药、餐饮、食品饮料、酒店、旅游出行等;而政策面、基本面及估值均得到改善的国企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运营商、基建、钢铁、煤炭、银行等行业。
公募基金行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资本市场生态持续改善,在房住不炒、资管新规等大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资产转移是大势所趋。在新的一年里,创金合信基金将一如既往地肩负普惠金融的行业使命,秉承投资者利益优先,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资本市场是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满足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相信研究创造价值,持续提升投研能力;重视投资者陪伴,为客户提供优质丰富的精品基金和财富管理服务。
投研能力是公募基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金合信基金坚持“以人为本”的合伙文化,在投研团队倡导和而不同,注重长期考核,一方面打造具有深度基本面研究能力的团队;另一方面,产品布局匹配基金经理能力圈,在稳定产品和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背景下,力争实现可复制、可持续的业绩,为客户财富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已成为监管机构、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的共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两年创金合信基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成立专门的品牌与投资知识传播中心,并于2021年初创建“合信岛”互联网投教基地。目前“合信岛”已建设成为集特色投教课程、沉浸式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学习型投资者知识共享平台,粉丝用户超过百万。
在过去的2022年,合信岛展开了广泛的投教调研与投资者互动活动,发布《公募基金投资者投资知识需求白皮书》,出版《跟着基金经理学投资》一书,举办了三期“略懂”投资训练营。2023年合信岛将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投教基地,持续加大相关投入,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能力,解决基民盈利体验不佳的难题。
公募基金行业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创金合信基金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倡导长期主义,久久为功,将继续在提升投研能力、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投资者教育、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
最后,祝大家兔年身体健康,投资有成。
附简历:
苏彦祝: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硕士,20余年证券、基金行业从业经历。
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就职南方基金,曾任南方避险增值基金经理、南方绩优成长基金经理、投资部总监等,直接投资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最高时接近400亿元。2010年初加入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任第一创业证券副总裁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2014年7月,创金合信基金成立,苏彦祝任总经理至今。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