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迎来负增长,怎么看?啥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有所减少。
具体数据显示,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迎来了负增长。
怎么看?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一项关于人口数量的预测显示,印度人口数量将在今年4月中旬超过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表示,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转变之后长期低生育率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同处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近几年先后进入人口负增长。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后人口转变时代低生育率持续背景下,人口负增长不可避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指出,人口负增长是中国人口变迁过程中的重大趋势性变化。面对人口负增长,迫切需要把握人口负增长的起始条件、内在逻辑和趋势特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张许颖指出,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人口城镇化、人口发展地区差异大等是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起始条件。
啥影响?
“人口负增长将改变我国人口数量压力的结构。”张许颖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的压力中,少儿人口的压力将减小,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张许颖表示,随着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和“收缩”都被强化的马太效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和城市群等人口持续增长,而农村、东北、部分城市地区的人口可能会加速收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
此外,张许颖指出,伴随人口负增长,家庭小型化、家庭结构多元化特征更加突出,一人户、独居老人家庭占比不断上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人口负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硬币的两个面,最为重要的是,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创新促进潜在人口机会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原新认为,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带来现实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
怎么办?
张许颖指出,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禀赋优势明显,挖掘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潜能仍有较大空间。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可以持续优化人口结构。
张许颖建议,适应人口负增长态势,实施0-3岁婴幼儿“强势开端”国家行动,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生命早期开始,提高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持续提高人口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空间资源配置,可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
宋健指出,加强家庭发展是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面对生育主导型人口负增长,提升生育率是抑制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的唯一选择。在建设生育支持体系过程中,要关注家庭发展,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为扭转低生育率困境创造必要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陶涛表示,鼓励生育是各国应对人口负增长的基本策略之一。首先,人口负增长国家会通过为妇女和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帮助其实现理想的子女数量、生育间隔及时间。其次,各国也重点关注家庭和工作的平衡,通过实施产假制度、采用弹性工作制、兴建托育机构等方式来促进就业领域的性别平等。此外,瑞典、韩国等国家还会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措施来降低生育成本。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原新指出,人口质量替代人口数量是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型,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更加强劲和更加持久的新动力源。
叶尚志:港股反弹修正 持续高位震荡整固叶尚志第一上海证券首席策略师认为港股反弹修正,持续高位震荡整固 。个股方面,特步国际目标收入增长获市场关注,股价大涨。
北向资金半日涌入近50亿元 半导体及元件板块飙升逾2% “春节躁动”有机构建议持股过节周二(1月17日),三大股指震荡分化,涨跌不一。截至上午收盘,上证指数跌幅达0.25%,报3219.68点;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涨幅分别为0.06%和0.19%;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4458.1亿元,总体来看,两市个股跌多涨少,其中,涨停个股达24只,跌停个股达5只。
从资金面来看,1月17日上午,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48.25亿元。截至1月16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为15394.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74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14433.3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2.73亿元;融券余额为960.7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01亿元。
表:1月16日申万一级行业两融交易情况:
对于后市,业内机构普遍表示,A股在春节前后大概率会迎来“春节躁动”行情,建议持股过节。
英大证券李大霄表示,在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春节前后A股大概率上涨。从春节前5个交易日来看,20年中有16年上涨,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其中涨幅最大的是2007年,达到9.82%;春节后5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平均上涨1.32%,20个年份中16个年份上涨。兔年春节也许亦不会例外。2022年的调整非常充分,是深度价值投资者一生之中难遇的投资机会。随着上证指数站上3200点并且超越年线,资金将会大量流入股市。
国盛证券认为,经济基本面修复有望进一步加速,而“扩大内需”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资产荒”对A股估值形成有利支撑。未来随着经济数据的不断好转,A股有望在震荡中缓慢上行,中级行情只会越来越深入。目前投资者担忧节前持股还是持币导致市场交投低迷,从历史数据显示,A股在春节前后大概率会迎来“春节躁动”行情,本周在沪指大概率震荡反弹为主,当前建议持股过节并保持价值略小于成长的均衡配置。操作上,在市场有效向上突破年线之前仍要控制好总体仓位适宜低吸,参考北向资金的风险偏好,建议关注边际改善的旅游酒店、食品饮料、航空等板块和具有较高估值性价比的金融和地产链等权重方向。
中金公司表示,维持对2023年A股市场持中性偏积极看法,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市场可能有阶段性机会。考虑到展望中对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中国增长企稳改善的判断正在逐步兑现,以及在中国龙头公司依然具备较好基本面和中长期估值吸引力背景下,预计2023年海外资金(QFII/RQFII加北向资金)全年净流入A股规模可能相比2022年有所改善,预计全年可能在3000亿元-4000亿元左右。
热点板块方面,截至1月17日上午收盘,半导体及元件、汽车芯片等板块涨幅居前。另外,拼多多概念、CRO概念等板块跌幅居前。
具体看,截至1月17日上午收盘,半导体及元件板块表现抢眼,涨幅达2.4%。其中,恒维存储、艾为电子、博通集成等概念股涨幅均超10%。
对此,中国银河证券认为,功率半导体下游需求多点开花,高景气有望延续。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涵盖消费电子、家电、工业控制、电动车和新能源发电等。目前电子行业处于需求放缓、上游公司持续承压阶段,行业成长性弱化,进而影响行业估值水平。随着下游去库存持续推进,消费逐步恢复,行业内公司盈利有望改善,估值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维持“推荐”评级。建议关注功率半导体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计,本季度全球石油市场将陷入供应过剩,同时下调需求前景,上调非OPEC供应预估。根据OPEC的最新月度报告,其将第三季度原油产量预测下调124万桶/天,至2,827万桶/天。这比OPEC 13个成员国7月的产量低了约57万桶/天。OPEC位于维也纳的研究部门将本季度全球原油需求预期下调72万桶/天,同时上调非OPEC供应预期52万桶/天。预计本季度原油消费均值为9993万桶/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