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意外高于预期,英、德或暂时避开衰退
欧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或在四季度成功避免衰退,打破了悲观的预期,并为整个发达国家集体带来一线希望。
德国联邦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该国经济去年四季度可能避免衰退。而英国GDP去年11月意外环比增长0.1%,经济学家的预期为萎缩0.2%。
就在去年11月,欧盟委员会还预计德国将成为欧元区衰退最严重的经济体,而欧元区本身则将在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遭遇温和萎缩。
英国官员则在早些时候表示,认为英国经济已经处于衰退之中,英格兰银行(即英国央行)也做出了同样的预测。
相反,这两个经济体都表现出了意想不到的韧性。德国在2022年全年增长了 1.9%,超过了经济学家1.8%的预测中值。与此同时,英国连续第二个月实现扩张,10月该国实际GDP环比增长0.5%。
德国和英国政府推出了慷慨的能源补贴计划,以帮助国内家庭应对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生活成本危机。中国优化防疫措施,以及欧洲迎来暖冬天气,也为经济复苏带来了希望。暖冬天气降低了欧洲国家的能源需求,减轻了对俄罗斯能源供给的依赖。
与此同时,强劲需求引发的通胀可能会持续存在。这将使美欧主要央行的决策变得更加复杂,它们正在斟酌还需提高多少利率才能平息物价压力。
荷兰国际集团(ING)驻法兰克福的宏观经济主管布尔泽斯基(Carsten Brzeski)表示,德国和英国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高通胀遇到了慷慨的财政支持,同时天气也助了经济一臂之力。“尽管新数据给人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即危机并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严重,但我也很难因此认为,2023年一切都会很好。”
尽管11月表现强劲,但英国经济一直在高通胀和借贷成本上升的重压下苦苦挣扎。
11月英国的GDP仍低于该国在2022年5月时创下的近期峰值,且比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前的水平依然低0.3%。商店和餐馆等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产出则比疫情前低了8.5%。
这与所有其他七国集团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经济体到去年三季度时GDP都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英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在报告中表示,对增长最大的贡献来自世界杯期间的餐饮服务活动,11月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产出增长了0.4%。
投资银行Raymond James的欧洲策略师Jeremy Batstone-Carr指出,新数据很难掩盖这样一种可能性:即经济衰退正在路上,虽然程度可能轻微。更重要的是,央行货币紧缩的影响仍将充分渗透经济,再加上公司税上调至25%以及新投资减税政策到期,经济只会进一步收缩。
英国央行此前预计,该国经济将经历至少四个季度的衰退,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金融服务提供商Equiti Capital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科尔(Stuart Cole)指出,11月生产下降了0.2%,这表明虽然四季度可能出现温和增长,但未来前景仍然艰难,特别是考虑到随着生活成本危机的加剧,服务消费将减少。
由于11月通胀依然维持在两位数,预计英格兰银行在短期内仍将实施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市场目前认为,英国央行在2月2日的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57%。为了遏制通胀,该央行已将关键利率从2021年11月时的0.1%提升至3.5%。
在经历了两年疫情后,德国曾希望在2022年实现大幅复苏,但近11个月前俄乌冲突爆发使该国陷入能源危机。随着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以及面临停电、天然气配给制和生产停工的威胁,商业信心在去年夏季遭遇大幅下滑。
随后政府加大了财政支持,天然气价格下降以及温和的冬季气候抑制了能源消耗,近期市场情绪大幅改善。
这个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GDP规模也在2022年超过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德国联邦统计机构负责人布兰德(Ruth Brand)指出,尽管乌克兰局势、材料和供应瓶颈以及持续的新冠疫情导致能源危机以及物价大幅上涨,但受私人消费和设备投资的推动,2022年德国经济表现良好。
经济学家仍然预测2023年德国将出现衰退,但认为衰退程度将比之前预期的要温和。一些人预测GDP将收缩不到1%,另一些人则表示今年甚至可能出现正增长。
睿盛银行(VP Bank)首席经济学家Thomas Gitzel 表示,德国经济表现超出预期,但同时补充说:“经济衰退有可能推迟。我们认为经济衰退根本不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证监会发布私募资管业务新规 封闭式资管计划投资者可分期缴付自2018年10月以来,证监会持续推动行业私募资管业务规范整改、平稳转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除少量按照监管政策允许进行个案处理的产品外,绝大多数存量业务已完成规范整改,行业风险显著降低,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私募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进入规范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1月13日,证监会修订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下称“资管规定”),涉及私募资管业务管理和资管计划运作两方面内容,对有关差异化监管、业务创新规划、资金募集、投资标的所涉规模比例限制等多达15项内容进行修订,新规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卫锋对记者表示,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较为仓促,部分规则不够细化,甚至有一刀切嫌疑。证监会适时出台管理办法,第一是细化落实资管新规要求;第二是试图通过差异化监管等监管逻辑,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拓展业务打开空间。例如一定程度上突破双层嵌套等限制,双层嵌套要求使得银行等机构资金很难作为LP进入私募资管产品,而之前证监会监管中允许向上穿透到备案产品即可。此次修订完善,也是延续这个思路,同时结合了这几年监管实践,响应市场诉求并强化风险控制。行业整体应持欢迎态度。但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否引导机构产品投小投早,实现政策意图,还有待观察。
投资者可分期缴付参与资金
在资金募集层面,资管规定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包括私募股权资管计划分期缴付、扩募、费用列支等层面。
比如资管规定明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初始募集期自资产管理计划份额发售之日起不得超过60天,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初始募集期自资产管理计划份额发售之日起不得超过12个月。
封闭式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者可以分期缴付参与资金,但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中事先约定分期缴付资金的有关安排,并明确相应的违约责任。单个投资者首期缴付金额不得低于合格投资者参与单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最低投资金额,所有投资者首期缴付金额合计不得少于1000万元。
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封闭式资产管理计划,如果规范运作、且按照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方式,事先取得全体投资者和托管人的同意,并不存在未按规定进行合理估值、通过扩大募集规模向新参与投资者转移风险、亏损或者输送利益的情形,可以扩大募集规模。
且募集资金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应当制作风险揭示书。风险揭示书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表述应当清晰、明确、易懂,并以醒目方式充分揭示资产管理计划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关联交易的风险、聘请投资顾问的特定风险等各类风险。
资管规定指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自有资金参与、退出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应当提前5个工作日告知全体投资者和托管人,并取得其同意;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自有资金参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持有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子公司以自有资金参与其自身或其子公司管理的单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份额合计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计划总份额的50%。
不得投资于特定资产
除了募集层面,此次资管规定对于私募资管业务的投向也做出了明确要求。适应私募股权资管业务投早、投小等业务特点,同时强调防范“明股实债”等违规行为。
资管规定指出,一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的25%。除以收购公司为目的设立的资产管理计划、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资产管理计划外,同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全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资产的25%。银行活期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地方政府债券等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投资品种除外。
同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及公募基金合计持有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完全按照有关指数的构成比例进行证券投资的资产管理计划、公募基金,以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投资组合可不受前述比例限制。
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股票、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等证券发行申购时,单个资产管理计划所申报的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单个资产管理计划所申报的数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拟发行公司本次发行的总量。
同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其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净资产的35%。因证券市场波动、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变动等客观因素导致前述比例被动超标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及时报告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且在调整达标前不得新增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同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同一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资金合计不得超过300亿元。
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投资于不得投资于《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第(五)项规定资产,即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资产。当然,最近两期分类评价为A类AA级的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以及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资产管理计划应当按照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披露投资组合的频率,及时更新计算该资产管理计划所投资资产的金额或比例。
资产管理计划参与证券逆回购交易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加强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的管理。比如资产管理计划应当合理分散逆回购交易的到期日、交易对手及回购证券的集中度。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对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及杠杆水平等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对不同的交易对手实施交易额度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
此外,专门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资产管理计划可以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特殊目的载体应当为直接投资于作为底层资产的未上市企业股权的公司或者合伙企业,不得承担资金募集功能,不得收取管理费及业绩报酬。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将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央行副行长宣昌能1月13日在“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
“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宣昌能表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靠前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也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
宣昌能还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还要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宣昌能介绍,在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方面,央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一是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成本,降低微观主体的债务负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力。二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向制造业、服务行业民营小微企业的倾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三是鼓励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围绕教育、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加强对服务消费的综合金融支持。四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
针对结构性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补充说,最近央行在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届时出台后央行会另外再作一些详细披露和发布。
邹澜指出,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主要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具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官网定期发布。
邹澜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大约6.4万亿元,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赵琳
2月2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4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73例(上海27例,广东20例,北京9例,广西5例,四川5例,福建3例,天津1例,江苏1例,重庆1例,甘肃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江苏1例,广西1例);本土病例71例(内蒙古32例,其中呼和浩特市30例、包头市1例、巴彦淖尔市1例;江苏11例,其中苏州市10例、无锡市1例;辽宁7例,均在葫芦岛市;广东6例,均在深圳市;山西5例,均在晋中市;四川4例,均在成都市;云南4例,其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3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例;黑龙江2例,均在鸡西市),含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云南3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3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3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83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34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589例,无死亡病例。截至2月20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724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1491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7851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58245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79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