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10万人参投北京普惠健康保 2022年惠民保有何新变化?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12月31日24时,“北京普惠健康保”将关闭为期2个月的参保通道。
经济观察网记者自项目方获悉,截至12月29日晚,已经有超过310万北京市民参保。2023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保障将于2023年1月1日起统一生效。
自2015年深圳市首次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以来,惠民保发展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
《2022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知识图谱》(以下简称:《知识图谱》)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1日,全国共推出263款惠民保产品;其中从2021年5月31日至2022年12月1日,共新增惠民保产品123款,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内蒙古、青海和陕西三地在期间内实现惠民保零的突破,全国除港澳台之外,仅剩西藏和新疆没有惠民保产品。
那么,2022年的惠民保产品有哪些特点?
《知识图谱》显示,从政商联动来看,保险公司多家共保比例从2021年的51%提升到当前的62%,财险公司成为“领头羊”,寿险公司、养老险公司和健康险公司各有布局;与此同时,2022年的惠民保产品凸显出更多政府部门支持态势,其中重要表现是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积极参与惠民保的指导和支持。
从产品费率来看,86.59%的惠民保产品采取单一定价,其中80.09%的产品费率集中在0至100元。相较于去年的费率水平,初代惠民保产品的费率有所上调。费率的差异主要受到保障责任和统筹地区的影响。免赔额方面,惠民保产品总免赔额仍集中在1-6万区间,但出现拖尾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地区就这一问题进行调整,例如北京普惠健康保将健康人群和既往症人群进行了不同免赔额的区分,住院自费责任免赔额健康人群降至1.5万元,特定既往症人群降至2万元,特药责任免赔额统一降至0元。
2022年的惠民保产品责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医保内住院责任占比由2021年的92.14%下降到2022年的86.69%;医保外住院责任占比由2021年的27.14%上升到2022年的40.30%;特定高额药品责任由2021年的76.43%上升为2022年的78.33%。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银保监会向各地银保监局、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下发了《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指出力争到 2025 年,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体系更加完备,保障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产品体系更加丰富,人均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有效改善。普惠保险政策制度、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基本建立,普惠保险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保险教育深入开展, 消费者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指导意见》要求,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体系,从五个方面着手,包括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改善特定风险群体保险服务,提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抗风险能力,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风险保障,鼓励发展专属普惠保险产品等。
附北京普惠健康保理赔报销答疑
问:如何申请理赔?
答:“北京普惠健康保”2022年8月已经上线快赔服务,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主动触达参保人,对医保内自付责任和医保外住院自费责任进行主动赔付。参保人收到理赔通知后,可以通过“北京普惠健康保”微信公众号填写领款人账户等相关信息,无需提供医疗票据等理赔材料(特殊情况除外),进一步简化理赔流程,提高了理赔速度。
特别提示:在保单生效后,选择新市民身份的参保人,在投保结束后应及时留存被保险人居住证的有效期信息(如截图,复印件等),被保险人的出险时间须在居住证有效期内,如出险时间不在居住证有效期内,将无法赔付。
问:“北京普惠健康保”得哪些病能理赔?
答:医保内自付费用和医保外住院自费费用两大保障,不限疾病种类,不限疾病数量,在符合赔付的条件下,保险责任内的医疗费用免赔额以上的部分按约定比例赔付;100种国内外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障,适用疾病有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前列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
问:异地就医可以赔付吗?
答:如您属于拥有北京户籍或持有北京市居住证且已参加异地基本医保的北京市新市民,异地就医产生的、经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后的医疗费用,均可正常理赔。
未经备案转往医保所在地之外的地区就诊,如从河南省内医保参保地未经备案,来到了北京市内外定点医院就诊的,或未经被保人本人的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的,不予报销。
问:如何办理异地就医备案?
答:微信搜索“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点击首页中间【异地就医备案】申请按钮,根据提示进行实名和实人认证后,进入异地就医备案页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参保地”、“就医地”、“参保险种”、“备案类型”后,点击“开始备案”,之后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后续可查看备案进度。
问:在哪些医院看病,“北京普惠健康保”才能报销?
答:①医保内自付责任医院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普通部。
②医保外自费责任医院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二级(含)及以上医院普通住院部。
③国内特药医院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及药店;海外特药医院范围为指定医疗机构:慈铭博鳌国际医院、博鳌超级医院、博鳌国际医院、博鳌恒大国际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乐城院区、海南博鳌和睦家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博鳌研究型医院)、博鳌未来医院。
问:每次理赔都要扣除免赔额吗?
答:免赔额是在保险期间内发生的、虽然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但依照保险合同约定仍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的医疗费用,只有可赔付金额超过了免赔额,保险公司才会赔付。
此产品免赔额不是单次免赔额,并不是每次理赔都要扣除免赔额,而是年免赔额,只要1年累计超过免赔额的部分,在符合赔付条件的情况下,皆可按合同约定的比例给付。
东风日产跌出百万年销阵营,主力车型天籁11月销量腰斩连续七年实现年销量过百万的东风日产今年或将难以维持这一记录。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为83.1万辆,同比下滑18.6%。这意味着东风日产需要在最后一月完成约17万辆的销量。对于今年平均月销量不到8万辆的东风日产而言,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从具体车型来看,东风日产当前的主力产品为天籁和轩逸。作为“日系三剑客”之一的日产天籁在11月销量“爆冷”,仅卖出5856辆,同比下降66.17%。今年天籁累计销量为13.66万辆,同比下滑5.7%,将无缘合资品牌B级车销量前三。
轩逸尽管仍稳坐今年轿车销量排行榜首位,但较去年销量已经大幅下滑16%,仅为38.87万辆。五菱宏光MINI紧随其后,两者销量差距缩小至18394辆。
奇骏作为东风日产此前的销量主力,在经历去年7月完成换代后,月销量从11581辆猛跌至1180辆,到今年平均月销量仅维持在2500辆左右。
乘联会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奇骏年销量分别为18万、18.2万、20.4万、21.2万和16.9万辆,在东风日产年销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5.9%、14.4%、15.6%、16.4%和13.9%。完成换代后的2021年,奇骏年销量同比下滑四成至10万辆,在东风日产销量占比降至8.9%。
有分析认为,奇骏销量大幅下滑主要在于换代后采用三缸发动机,难以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可。三缸发动机的优势在于排量小、油耗低、重量轻,但相对也会存在抖动、噪音等问题,给消费者留下驾驶体验差的观感。
针对今年销量大幅下滑,日产汽车公司高级副总裁山崎庄平(Shohei Yamazaki)解释称:“持续的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的重点城市管控等,对公司销售带来了持续影响。”
事实上,今年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了集体缩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界面新闻,最近两年日系品牌在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在市场的整体影响力正在减弱。今年1至11月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已经滑落至15.3%,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日系车销量下跌一方面受燃油车基本盘萎缩影响。今年1至11月,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1334万辆,同比下降14%。其中,入门级(A级)燃油车作为民生类车型,同比下降约三成。
惠誉评级企业董事合伙人杨菁向界面新闻表示,明年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将会加速,全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冲击35%。
“对于以燃油车作为销量主力的合资品牌而言,今年购置税减半等刺激性政策已经透支了一部分需求,另外明年新能源汽车一旦发生价格战将会外溢到燃油车市场,进一步压低市场主力合资品牌的盈利能力。”
由于缺少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东风日产面对国产新能源汽车冲击时毫无还手之力。东风日产今年上市的纯电动SUV艾睿雅11月最新交付量仅为387辆。
对于东风日产等日系品牌而言,稳住原有燃油车基本盘的同时,尽快推出能够支撑销量增长的新能源产品变得至关重要。但日系品牌长期押注油电混动和氢燃料技术,在纯电动方向上技术储备不足,难以在短期内缩小差距。
与此同时,国际汽车企业近两年面临全球供应链短缺问题,会优先考虑利润更高的豪华车品类和欧美市场,分配到中国合资企业的资源更受到一定的限制。
杨菁认为,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由国内新势力和自主品牌主导,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预期也受到这些品牌营销的影响,甚至潜移默化中部分消费者已经形成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落后的认知。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对于品牌的影响力将非常深远。
“在新品牌产品力未受到广泛认可、盈利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合资汽车公司还是有机会在自己主打的A0至B级市场加速电动化转型。”杨菁向界面新闻表示,“但这可能需要他们下定决心革自己的命,短期内牺牲在燃油车市场的盈利,加速投放高性价比、更有吸引力的电动车型。”
港口航运股震荡走高 锦州港涨停每经AI快讯,12月30日,锦州港午后封至涨停,连云港、南京港、渤海轮渡、兴通股份、唐山港、青岛港等跟涨。
明辉国际(03828)发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中期业绩,收入约8.91亿港元,同比增长49%;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810万港元,而去年同期取得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690万港元;每股盈利3.9港仙;拟派中期息每股1港仙。据悉,集团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6个月的毛利同比增加75.9%至约1.98亿港元。因集团采取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成本控制及加大高利润率产品的销售),毛利率较去年同期的18.9%上升3.4个百分点至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