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重点  阿里巴巴  上了  麻雀  支付宝H5  机构  礼包  一个月  条例  上限 

净值型理财产品每天能看到收益吗cia是什么组织

   日期:2023-08-04     浏览:46    评论:0    
核心提示:这两年银行理财都在说转型做净值型产品,几家股份行净值型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但究竟如何定义净值型理财产品,所谓的“伪净值”产品又是什么,净值波动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什么是净值型产

这两年银行理财都在说转型做净值型产品,几家股份行净值型产品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但究竟如何定义净值型理财产品,所谓的“伪净值”产品又是什么,净值波动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

什么是净值型产品?

公募基金最为典型。客户承担投资风险,投资实际收益是多少,客户就拿多少,产品净值定期向客户披露,基金管理方收取管理费。

站在银行理财的角度,与净值型产品对应的,是目前主流的预期收益率型产品,表面是“预期”,风险提示收益“可浮动”,但实际上不管最后投资收益如何,银行一般都会刚性兑付此前的预期收益。

净值“一真一假”,关键在于净值估值法,而背后还有资金和资产期限错配的问题。举例来理解。假设一个理财产品投资的是一只一年期债券,票面利息是4%。假设理财募集的资金期限就是一年,那么一年后拿到年化4%的收益是确定的。做成每日净值,就是把最终4%的收益平摊到每一天,净值曲线呈现出来就是类似一条斜线。这叫成本摊余法。

但同时债券是可以买卖的,每天的交易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上的价格来估值,那就是市值法。而且,债券市价的口径也有不同,不同的产品类型和相应托管行可能采用不同的口径。如果用市值法估值,产品净值的波动可能会呈现为上下波动的曲线。

再假如资金和资产(债券)的期限不一样,债券一年后到期,但理财资金期限只有半年,半年后要给理财资金兑付本息,那就必须把债券卖掉。用成本法估值这时就可能碰到问题了。

像去年12月债市震荡,市场上机构疯狂出券形成买方市场,债券价格很低。按成本法估值,客户看到的净值是用4%倒推的,结果12月债券大甩卖和买进价格比几乎没怎么赚钱,收益实际低于净值呈现,这个钱很可能就是银行补上了。

目前市场上一些券商集合资管产品遇到的问题也与此类似。根据银监会和中债登对银行理财的上报要求,理财的投向主要有这么几类: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非标、权益类、商品及商品/金融衍生品等。其实除了标准化的债券、股票可以用市值法来估值,很多其他资产基本是用成本法估值的(因为几乎不会在二级市场做频繁转让或交易)。

有银行朋友和笔者分享过做净值型产品的一段经历,对于银行来说,实践结果表明,银行作为主动管理方,承担的压力或大于其能力。

为了让净值曲线看上去更平滑一点,不要太让人胆战心惊(毕竟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的收益波动预期不一样),他们用70%的资金投向了高收益类固收资产(主要是股票质押回购),这是用成本法估值的;30%投债券和股票,债券用成本法估值,股票用市值法。每日统计净值,每两周披露一次最新净值,产品定期开放申购赎回。

结果,超出这位银行朋友预期的是,仅占30%的股债表现不好时,净值眼看着往下掉,占比70%的6.5%的高收益资产都拉不住。

这时,如果是随时可赎回的产品,客户要赎回,银行的投资压力就会非常大;如果产品处于封闭期,压力就很小。总的来说,开放期相隔越长,投资压力越小。另外,开放时可申购,不可赎回,也是减轻投资压力的一个小技巧。总之,资金一旦净流出,就意味着要处理资产,“浮亏”的情况就会变成“实质亏损”。

所以,站在选择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角度,选择封闭的,或开放期相隔较长的产品,未必意味着不好掌控风险;相反,真的扛过“冬天”后就是“春天”。

另外,与基金不同的是,银行投资基础资产很多时候用的是资管计划或专户通道,而不是公募基金。区别在于,公募基金的投向(不能投非标)、估值、信披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而资管计划或专户的相关数据格式往往不同。银行每天要集合这些通道的数据,算出产品总净值,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格式问题,实际上会带来诸多不便。从这个角度来看,FOF(基金的基金)无疑是一个趋势。

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爱投投(财经资讯、时事热点、个人观点、生活常识均有发布)

原文链接:http://www.jingke.org/news/show-12631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净值型理财产品每天能看到收益吗cia是什么组织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