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维 实习生 朱银双 北京报道
9月4日,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券商,信达证券恰满满十周岁。
证券公司在过去的二十年,主要是依靠牌照赚整个市场快速增长的钱,其业务组织、专业服务、市场流动性提供能力、资产交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内控内管能力还未能适应市场变化和新经济形势的需求。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证券行业学者型高管代表、信达证券董事长张志刚感触颇深。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他认为,当下证券公司面临的转型困惑,并非意味着传统证券业务没有深耕的空间,证券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内容、深度和宽度都有进一步开拓的可能性。
张志刚坦言,证券行业发展的确需要破除来自法律、市场等多个维度的痛点。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从2007年9月4日正式成立算起,10年来,信达证券总资产从十年前的110亿元增长至550亿元,股东权益由26亿增长至90亿元,员工队伍从1260人发展到2300人,网点数量由46家发展至101家,公司的客户总量和托管资产实现翻番增长。公司累计实现纳税总额达50亿元,净利润超过60亿元,累计为近90家企业提供股权及债权融资,完成200余支产品发行,总融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
“冷”待行业热点
《21世纪》:信达证券走到今天已经10年了,无论是在业务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挫折,你作为董事长如何评价这些年的历程?
张志刚:近十年证券市场经历了三次转折,先是从治理整理转向规范发展,然后从规范发展转向创新发展,最近二年又从创新发展转向从严监管和转型发展。在市场剧烈波动中,信达证券一直保持盈利且各项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这中间遇到挑战和考验。例如因为几年前保荐的一个拟上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蓄意造假问题未能发现,遭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影响了公司今年的分类评价。问题出现后公司第一时间撤回上市申请,并协调地方政府做好后续工作,没有给资本市场及投资者造成损失。
公司目前各项业务包括保荐承销业务都在正常开展,近十年公司的IPO及再融资项目过会率始终位列行业第一梯队。但我们还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待市场保持敬畏之心,审慎尽责的做好每一个项目。
《21世纪》:作为一家背景“特殊”的券商,信达证券如何定位自身的市场角色?
张志刚:作为信达集团下属机构,它一开始的出生就和其他券商有些区别。首先,公司定位是在系统里面担负集团业务和资本市场对接的使命,再加上集团是财政部所属企业,又是处置不良资产的公司,对于政策把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一般公司相比都有一些特殊要求;其次,由于大股东是帮助国家化解金融风险的专业机构,所以全集团对风险的管理和把控很严,合规风控文化坚实;最后,公司处在一个拥有全部金融牌照的集团当中,所以公司市场定位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投资银行。
信达证券的发展坚持三个原则。第一个是“守正”,即一是经营方针要紧紧配合国家、集团的战略需要,二是在做足主业上持续下功夫,三是把合规展业作为立司之本;第二个是“稳行”,其中包括稳健的管理风格、稳定的核心团队以及稳妥的经营策略;第三个是“创新”,通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1世纪》:这种特点作用在具体业务、风控上如何体现?
我们将稳健经营、把控风险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前几年,债券市场发生系列案件,许多公司受到波及,信达证券未有丝毫牵涉。在债券行业很火的时候,公司清醒认识到这样的市场是有着巨大风险。所以当时公司的策略是确定双禁原则,一是禁止公司的自营和资管与债券丙类户进行交易;二是禁止公司的高管购买公司发行的分级产品。
另一方面,行业创新初期,一大批公司把非标、通道、类信托业务当做业务重点,全行业短短数年做了十几万亿,确实赚钱。这个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了相关业务及其风险,并决定把主动管理业务作为核心和重点。
再比如“现金宝”是公司首创产品,这项创新开启证券基金行业现金管理业务的新纪元,当行业竞相模仿并有的改头换面做资金池时,我们还是坚持初衷,服务于经纪客户账户增值的业务方向。
公司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方针,近年来公司结合信达整体资源优势,在广交投项目、益田假日广场项目等ABS领域有所突破;在支持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方面、在推动第二轮债转股方面,公司都走在了前面。
传统业务有深耕空间
《21世纪》:目前证券行业面临转型的困惑,你认为证券公司未来哪一类业务的提升空间最大?
张志刚:我认为每一项业务都还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经纪业务,尽管这几年行业营业网点从4000多家增加到9000多家,但对比美国3万多个网点服务3亿多人,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当然,网点数量发展的同时,网点功能、服务内容与方式也要根据投资人需求变化调整。
信达证券这些年顺应市场发展,培养了500多个投资顾问,但面对百万级的客户数量远远不够。同时,过去投顾服务范畴偏窄,如何帮客户配置资产,尤其大类配置,包括黄金、白银、外汇、大宗商品等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这些都是经纪业务需要深化服务的方向。
另如,私募和双创企业的崛起对各类新型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互联网和相关金融技术的发展,也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改变,券商有很大业务拓展空间。
再如投行业务,目前主要是IPO和再融资,并购是相对较少的。但今后市场以存量为主,并购重组带来的价值再发现会推动券商从单纯的保荐承销向“投行+投资”转变。同理资产管理受托业务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21世纪》:信达证券目前如何深耕传统业务?
张志刚:今年公司改革力度很大,从决策体制到业务线组织方式都在进行调整,经营将从业务牌照为核心转向以客户为核心,这是我们转型的根本方向。
当下核心要解决就是怎样围绕客户服务统筹业务资源。为此,我们专门把原来的机构业务部从单纯的机构销售调整为公司的高净值机构客户的服务部门。
今年底之前,我们要建立一套机构与高净值客户服务体系,包括客户的开发、服务、维护、需求收集,信息交流,挖掘业务机会等要素;我们会基于账户体系、客户账户类型来确定不同的服务标准、内容。
同时,这套体系也会进一步挖掘客户需求,了解客户资产配置情况,并在系统中帮助客户建立资产负债表,帮客户做一些资产配比评估、风险度的测算,这套系统也包括投资者教育和培训的内容。
《21世纪》:在服务机构客户的过程中,哪些痛点值得关注?
张志刚:从交易量统计来看,近几年机构扮演了越来越大的角色,差不多已经超过一半,但是机构行为散户化是事实。
这要归因于市场上部分资本工具缺失的问题。比如,机构通常资金量大,持有资金较长,但是缺少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现在私募平均规模是几千万,要想用复制指数的方式去套利也不可能。可以看到,整个资本市场建设其实还存在许多短板,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也说了要“补短板”,下一步这些痛点有望得到解决。
行业环境待改善
《21世纪》:在创新业务上,信达是怎样开展的?
张志刚:我们主要抓两大块的业务,一大块跟盘活存量有关,从产品角度来说就是各种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即贷款、抵押贷款等和产业、基础设施收费的证券化。另一方面,抓不良资产证券化,这既是为信达集团主业服务,也是为正在兴起的另类资产管理市场服务。
《21世纪》:目前证券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哪些客观阻力?
张志刚:首先是法律问题,其次是行业基础及监管的问题,也有证券公司自身的问题。
法律问题,是关系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不可能形成一流投资银行。《证券法》正处于修法进程,但目前来看一些核心内容分歧不小。《公司法》也亟待修订。如果没有法律体系的完善,那么资本市场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就难以界定清楚,业务产品的关系和性质界定不清晰,其风险收益的承受与分享也会纠纷不断。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既推动了金融证券业的发展,同时也放大了已经存在的法律关系不清、业务边界不清、产品风险收益不对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行业由于分业监管,各自有固定的领域,所以跨领域的这部分或是重叠,或是空白,使得“三不管”地带成为非法金融、类金融蓬勃发展的区域,正规的金融业务反而因为受到多方监管出现创新发展不足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价值发现,由于国内利率市场化正在进行中,资本市场中存在一组无风险收益曲线,因此对金融市场的各种公司资产及产品的估值差异巨大,导致市场价值中枢大起大落,并购重组易受到利益相关方的操纵。
今后五年,将是行业转型的关键期。
作者:李维 朱银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