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余额跌破1.4万亿元,高盛提出A股融资规模1万亿元是合理规模。本栏认为,A股融资规模多少合理,不能简单看金额一项,还要看融资买入的是什么股票,如果买入的都是中国石油(601857,咨询)、工商银行(601398,咨询)或者沪深300ETF这类品种,就算是4万亿元的融资规模也问题不大;但如果买入的是题材股、小盘股,恐怕1万亿元也嫌太多。本栏建议,对不同的股票应实行区别化的风险控制标准,不应一刀切地对待。
说股市下跌是因为融资盘踩踏所致,却不见大盘蓝筹股出现集体性暴跌,这不是说大盘蓝筹股更具有投资价值,而是大盘股中云集着大量机构投资者,即使有一些融资盘抛售,也能轻易承接,但对于小盘题材股来说,这样的承接力明显不足,好比一个人跳水跳入大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浪花,但如果是跳入浴缸,恐怕会弄得满屋子都是水。
融资余额从2.6万亿元下降至1.4万亿元,早期挤出的大多是小盘题材股,因为踩踏,很多股票被不问价格抛售,这段时间融资余额从2.6万亿元下降至1.6万亿元,余下的2000亿元应是投资者卖出大盘蓝筹股、重新买入小盘题材股时减少的融资余额。
于是可以发现,大盘蓝筹股中的融资余额可以跟随投资者的意愿增加或者减少,很难出现踩踏事件,但小盘股遭遇踩踏的机会就会高出很多,故本栏认为,管理层不能简单地用两融余额数字的高低来评价融资融券业务的安全性,还是要分类管理。
例如,考虑到大盘蓝筹股波动相对较小,成交量也很大,故可以给出更高的融资比例,例如上证50指数成份股可以按照1:3的比例融资,即100万元可以融300万元,合计买入400万元的股票;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可以按照1:2的比例融资,即100万元可以融200万元,合计买入300万元的股票;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可以按照1:1的比例融资,即100万元可以融资100万元,合计可以买入200万元的股票,其他非ST类股票可以按照1:0.5的比例融资,即100万元可以融资50万元,合计买入150万元的股票。这样一来,对于单一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应该就算可以了。
风险分类管理的好处是分流一部分投机资金进入蓝筹股,投资者为什么愿意买入题材股,而不是蓝筹股?是因为题材股波动大,获利快;蓝筹股波动小,盈利慢。但如果给蓝筹股加上较高的杠杆,而题材股的杠杆较低,投资者有100万元资金,可以买入蓝筹股400万元,或者是题材股150万元,那么当蓝筹股股价上涨3%的时候,就相当于题材股8%的涨幅,如此必将有一部分投资者转向买入蓝筹股,这不仅能够防范踩踏的风险,还可以提高蓝筹股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