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流动性宽裕所诱发的资产荒来说,A股年内的巨震所导致部分投资标的的消散和风险暴露,或正加剧了这一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A股的震荡和低迷行情下,买方机构所开展的优先级配资等业务已然受到了政策限制;与此同时,此前广泛开展的两融收益权转让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同花顺长江证券中信证券
、股权质押等业务的风险性也正被重新审视。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A股交投规模一旦回升,与之相关的融资业务规模也将会有所恢复;但也有观点认为,A股6至7月份的流动性危局已经表明,股权质押类的场内外融资业务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和政策风险,其后续市场空间有限,仍然难以让当下的资产荒困局得以化解。
配资遇阻与打新停滞
“上半年伞形信托和结构化项目做得很火,但是在配资被清理后,基本没得做了。”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觉(基金)子公司已经快没业务做了,股市受限后,房地产风险高,政信项目又被抢光了,收益也很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此前银行和信托、基金子公司所共同参与的场外配资业务增量已基本停滞,其中伞形和单一结构化配资增量均已宣告中止。
然而,配资项目的优先级投资,在买方机构从事的二级市场业务中,占比不可小觑;此外,亦有部分被清理的存量资金处于短期闲置状态,进而加剧了资产荒局面的恶化。
“伞形和单一配资的优先级投资,在整个二级市场业务中占比是比较大的,这类业务的受限,让许多待投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标的。”上海一家股份行金融市场部投资经理表示,“也有一些银行资金,前期因为配资清理而中途退出了,这部分资金也遭遇了计划外的闲置。”
事实上,配资清理导致优先级投资标的的稀缺,正在给部分侧重于该类业务的机构造成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早在2014年年底,多家股份行和少数信托、基金子公司曾针对二级市场业务展开业务布局,并将参与股市相关的融资业务作为2015年的主攻方向之一,而如今该类机构的布局已然受到冲击。
“当时我们部门的主要方向是围绕二级市场有关的投融资做项目,比如定增、配资、打新等。”安邦系旗下的一家股份行投资银行部人士称,“上半年做了不少项目,但是现在股市的行情和政策都不给力了。”
事实上,除配资受限外,新股上市的暂停也让部分参与打新的配置资金“无处安放”。
“场外配资严管后,二级市场的通道业务可能会回归到增持和定增上来。”前述基金子公司项目经理认为。“我们预计未来的二级市场业务将不再以交易为目的,也就是说如果融资方是想做交易来配资的,在现行政策下仍将面临较大的叫停风险。
规模尴尬
此前,也有机构通过从证券公司处受让两融等债权资产或购买收益凭证来间接参与A股投资,例如此前银行、险资与券商间开展的两融收益权转让业务。
在A股缩量之下,这一业务空间如今也正遭遇规模尴尬。据同花顺(300033,股吧)(43.280, -0.18, -0.41%)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仅为9224亿元,该规模已降至2014年12月中旬水平,较最高时的2.26万亿下降了近60%。
业内人士认为,两融规模的缩水意味着券商融资需求的下滑,而这也间接冲击了银行、险资等机构在该领域的资产配置需求。
“我们做过测算,两融1.7万亿左右时候,两融收益权的转让规模大概在2000-3000亿这个水平,现在整个市场的规模还不到1万亿,加上银行对风险的审慎,这块的规模可能1000亿不到了,”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金融研究员认为,“因为两融基本没有在这次股灾中出现坏账,也就是说减去的资金规模可能被富余出来了。”
除两融规模缩水外,另一项券商融资需求下降的佐证则来自于收益凭证发行规模的急速下滑。
“收益凭证是券商试点阶段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券商募集的资金是入表的,完成资金募集后可以进行融资融券、股权质押、自营投资等,但是要满足风险控制指标要求,” 前述研究员解释称,“收益凭证也是不少银行间接参与证券类项目的通道,发行减少说明资金在这类资产上的投资标的也减少了。”
据中证协公布的场外证券业务统计显示,7、8月份券商新发收益凭证分别为790只和560只,发行规模为558.69亿元和161.27亿元,分别仅为此前一个月发行规模的33.61%和28.87%,呈逐月锐减趋势。
除规模外,部分券商收益凭证预期收益率的下降也显现出该类资产的稀缺性。例如,9月下旬长江证券(000783,股吧)(9.73, 0.17, 1.78%)发行的收益凭证“长江宝166号”预期收益率已降至3.4%;而中信证券(600030,股吧)(14.49, 0.23, 1.61%)发行的安泰系列收益凭证收益率更是低至2.5%-2.7%。
虽然如此,但有业内人士认为,资本市场改革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政策主线,而A股的成交活跃度一旦回升,与之相关的资产配置业务有望重振。
“资产荒是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改革中的副作用,但这种改革趋势应该不会就此终止,”前述投资经理认为,“如果A股再次迎来一轮行情,其中的业务机会还是很大的,但未来也要重视对监管和政策风险的规避。”
作者:李维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