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金额  钱包  收acf  bc支付接口  U型电缆槽模具,电  有谁  连接器  私人  插件  厂家直销 

2019年美国行总结:在华尔街敲一次钟尚的拼音和组词

   日期:2023-07-29     浏览:35    评论:0    
核心提示:2019年美国行总结:在华尔街敲一次钟  2019年6月8日,应美国国务院之邀,我赴美参加三周的IVLP(国际访问学者项目),主题为“新旧媒体在数字时代下的变革”,整个行程参观大约40家新闻媒体机构,

  2019年美国行总结:在华尔街敲一次钟

  2019年6月8日,应美国国务院之邀,我赴美参加三周的IVLP(国际访问学者项目),主题为“新旧媒体在数字时代下的变革”,整个行程参观大约40家新闻媒体机构,跨越四个州,横穿美国。

  从新闻媒体运作可以窥探一国之经济基础,社会基层运作,文化延伸等等,在参观媒体机构的过程中,需要熟稔中美两国传媒运作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媒体运作。活动结束一个月左右,我一直在消化项目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还有一些个人所见所得。

  没去美国之前,对美国的理解也就是停留在NBA球员飞来飞去在不同城市进行比赛,对美国州、郡、县等城镇完全懵逼状态;对美国制度的了解来自学者对美国制度分析、中国学者近距离看美国等相关著作。看的多了,总觉得这些学者表达的内容和观点大同小异,都没有溢出我对美国的理解认识,这种误读也让我对美国理解产生一种粗线条的框架:“美国也就这样”。实际上,真正“近距离”走进美国,很多理解与自身认知产生强烈的冲突,有些是因为语言的障碍,有些是个人知识储备不够,回来之后更加迷茫,很多东西没有吃透,因此迟迟没有动笔总结这次美国行。

  在我参加之前,有一位前辈的学友对我说,你这一辈子有可能只去一次美国,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享受一下。回来之后,美国城市及地域分布清晰起来,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城市在脑海里面清晰摆放,彬彬有礼演讲的学者、街面上流动的人(好像随时都在说“打扰了”)、还有电梯里面问候的客人……总感觉他们都不太遥远,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让城市独具魅力及魔力,让初入“贵地”的游客很容易的融入进去,这些独特的体验给我新增很多勇气,总觉得这个国度可以第二次摸的着、看的见,总会再一次与这个城市面对面,例如去其他城市看不一样的风景,去纳斯达克敲一次钟,让自己的孩子去美国的大学求学……这些并非不可能。

  我职场大部分经历都与互联网相关,就像我以及同行小姐姐在开场白有相同的表达,所谓的新媒体几年之后也会沦为旧媒体,媒体的概念已经被打破,而推动这一切的变革就是数字媒体。我想这也是主办方设置这个主题的意义,让更多人意识到媒体在变革,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从而更好的让从业者交流学习,进一步探索媒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本次行程,主办方在不同城市安排我们接触运作方式各不相同的媒介机构,让我对美国媒体的运作模式有了一个很直观的感受。专业领域的知识可以随时在互联网获取,行程当中我最感兴趣就是对美国风土人情的关注,主办方也巧妙插入作为游客没法体验到的环节,例如深入到美国普通家庭聚餐,听听美国人如何评价他们的总统,与美国的社区做一次义工,近距离观摩他们的义工流程……这些精心的安排才真正意识到,我们有国际访客的身份。

  今年年初阅读格隆美国游记,震撼一直扣人心扉。还是做一个书面的流水账,这样可以为下一个目标砥砺前行。

  一、美中不足

  整个行程的第一堂课是华盛顿大学教授分享美国历史权力形成及制衡的方式,他从历史的远近,权利制衡的框架多维度来解读权力的策略。很多观点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也是整个行程的认识基础,美国的社会运作都是居于这些框架来设计。如果没法理解到这些,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会更加模糊,有些提问就会变得很可笑。这是主办方良苦用心的一个地方。

  在我们拜访的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平台中,我感兴趣的屈指可数,参观的新闻机构越看到后面,发现美国媒介机构运作的方式都差不多(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很多老牌的传统媒体,他们只服务于社区,有些媒体要承担一部分社会公共属性,因此经费来源由政府、企业、个人捐赠,他们的生存压力相对小一点。而商业化的媒介,服务美国一个州的社区,他们运用新媒体也仅仅限于大数据来分析受众的喜好。我稍稍感兴趣是华盛顿一家成立三年的axios 新闻机构,把新闻简化成故事性叙述(介于推特、微博,又在表达新闻内容),让受众最快阅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而盈利模式也仅仅是在文中穿插一些广告;还有纽约关注社区文化的city limit新闻机构,他们关注纽约城市低收入人群等等,而实际上纽约低收入人群很少有时间看报纸……

  美国的媒介分化严重,大型的信息平台机构形成了垄断地位,未来很长时间都没有平台能够撼动他们地位;而服务于一地一区域的媒体,虽然也面临竞争,承受数字化时代的冲击,但是他们有“偏于一隅”的迟钝,100多年的办报经验,让他们在新媒体发展阶段缺乏敏感性,面对数字化时代,最多只是减少版面,探索下不成功的“收费墙”服务等等。有些新闻机构也适应数字时代,用大数据来做一点个性化定制,每一郡一区域的受众接受到不同纸质媒体(同一份报纸同一天)。至于他们如何通过第三方机构来获取用户关注,这些可能属于商业机密,也涉及到美国用户最隐私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一笔带过,甚至避而不谈。

  后面几天,对这些机构运作套路理解也就越“固化”,新鲜感有所消失。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新闻机构大多如此运作,还是我们选择拜访的企业太过于雷同。

  正如我们的学友所说,我们这次拜访没有一家大型机构,例如谷歌、Facebook、youtube等内容分发平台一个都没有拜访,唯一有名气的彭博社也取消了。我们要研究就应该去这些大型机构去看看。

  传统媒体内容分发的渠道已经改变,我们拜访的很多新闻机构,他们谈起内容推广模式,也是在以上大型机构注册账号,作为内容推广一些平台。

  主办方一直解释,这些大型机构并没有义务接待我们,他们也做了尝试和努力,机构也不会因为我们是国际访客也就会放下繁忙的工作来接待我们。在行程当中,接待方都是居于自愿和公益行为,我们并不能提过多的要求。

  简单来说,政府权限都有边界,何况一个公益组织。对于所有的大型企业来说,接待不是他们的生产力,他们有权利来拒绝这些外来客的“打扰”。

  当然,美国媒介改变不大,并不意味他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冲击力。我们在很多新闻机构都看震惊的一幕,新闻机构由中学生办报纸,中学生上演播室,可以直接采访未来的党派候选人,做一些实时节目被cnn选送。这培养的机制,强过我们很多大学。

  美国新闻媒体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这与培养人才的机制密不可分。人才才是未来决胜的关键点。

  二、社会治理

  整个行程都是有公益机构来接待,很多参与的人士都是来自大学校园青涩的学生、他们在暑期做义工,还有社区的义工帮忙做接待(例如开车等等),他们的年龄比我们访客都要大。我刚开始很困惑,直到后来主办方安排我们参加一次义工活动,我才明白缘由。本次义工活动的主题是救助菲律宾饥饿儿童,整个活动有一位带头人小姐姐先把参与的义工分组、分工,每一组封包打包食品,由其他义工搬运走。听完主持人的讲解,我一直都有疑问,这么简单的事情,机器流水线就可以取代,为啥一定花这力气组织大家来做义工?

  等到劳动开始,每一个组都在喊着自己封包的箱数,主持人播放音乐鼓励大家劳动,这场面类类似我们喊着劳动号子,似曾相识。

  很多家庭都带着小孩子参与,很多瘦弱的高中女学生在特定的岗位也扛着十多斤的箱子没有任何怨言(一抬手她们就过来搬运箱子)。我这才明白,参与是让大家意识到责任,父母从小就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每个人从小就有义务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角角落落。他们才真正具备主人翁的精神,社会的向好和他们的努力分不开。

  义工文化是美国基层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社会运行体系里面,权利一直都在下放,责任一直在被放大,他们也一直强调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公民社会就在这样的范围当中养成。

  我们在“三颗馒头”首府参观,正好看到中学生模拟市长竞选,他们着清一色的校服整整齐齐坐在议事厅,有官方人士辅助这些学生进行辩论。为什么美国政客喜欢把从小就培养学生?政治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美国的大学教授在第一堂课给大家提问,制衡一个政治野心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教授的回答,培养另一个更有野心的政客,两者之间形成制衡。这回答当然出乎意料。

  美国人从小就让孩子参与政治。政治看似肮脏,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大家都绕不开,不如把政治当成一个工具,每个人都掌握好了,谁也没法耍诈,这样大家就都规规矩矩办事。

  值得一提,媒介一部分的职责其实也是问政,美国政客也喜欢在镜头面前演讲。这些都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我有个深刻的理解,写作其实和公开的演讲相差很远,有些人能够纸上侃侃而谈,但是站在讲台就发虚,美国人从小让孩子在镜头面前,不管是学习采访,还是竞选市长,都是未来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让他们更好接受公众检阅,更好的释放自身的政见。

  美国有小费文化,主办方一直强调,去美国,服务行业一定要给小费,如果不给小费,他们会觉得自身劳动没有价值,这些人会很生气。我理解的小费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对社会各阶层劳动的尊重,这也是社会打破阶层固化的一部分。

  三、自相矛盾

  观察美国街景及他们的生活总是有诸多问题,例如美国人的肥胖问题,肥胖的服务员(当然只能回国之后议论,要不异样的眼神都是政治不正确),艰难挪动身体在搬运食物;还有市民在低温细雨中慢跑,在草坪打球的学生等等,早晨健身房也是人满为患(三周我大概健身十次),其中不乏六十岁的健身爱好者这些人的身材又相当完美。美国人为什么相差迥异,而又如此融洽在一起生活?

  这又相应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为啥美国机场,酒店很少提供开水?美国人为啥这么喜欢喝冰水?刚才提及的,在华盛顿特区细雨中穿着单衣慢跑的男男女女,刚开始我以为是特例,后来在旧金山的海边,温度更低,我看到的大人小孩看海狮,他们很多人也是单衣,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在推车里也是单衣。我吹一下午的海风,晚上低烧一个晚上,不得不感叹,美国人身体素质就是牛逼一点。

  我们入住的酒店都没有提供牙刷,拖鞋等用品,大意是为了环保。但是在早餐或者点快餐,一般餐馆都会默认你带走,给你一个大大的包装盒,里面放着一堆糖盐等料包,很多餐馆都放着一堆塑料的刀叉,餐巾纸……说是环保,其实很不环保,总有人把这里弄的杂乱无章。

  后来见的多了才有了一些思索,所谓的环保大概综合考量人力成本,他们更多把餐具交给顾客自助。可能餐具的利用率来说并不高,对于餐厅来说,节省了成本。总体上,餐厅还是赚钱的。

  所谓的矛盾更多出于运营成本的妥协,在人力成本越高的地方,矛盾冲突越发明显,例如公园里面一到早晨就垃圾特别多,因为丢的人多了,早晨清理的工人太少,这种清理工人也是慢腾腾干活……出于人工成本考虑,美国很多城市的周末店面延迟开门,甚至不开门,工作日很早就关门谢客。包括接待我们的媒体机构,我们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到达,时间一过,不管讨论有多么热烈,大家都要收场。因为守时的观念,也因为成本考虑。这在我们理解里面,当然是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

  在美国这些天,包括主办方一直强调很多规矩,我们真正接触之后,这才发现有些小题大做,事情原本就没有那么复杂,只是简单填写一张表,回答自身的饮食禁忌而已。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美国人是把规矩摆在前面,首先让大家知道规矩的重要性。

  我在论坛上面经常看到中美物价的对比贴文,美国的酒店基本上都不会提供自助早餐,最后的一周觉得外面的早餐也就这样,于是选择去超市购买一些牛奶和面包当早餐,逛过几次大型超市,对物价也有所了解,抛开中美的购买力来说,美国农产品,例如牛奶,纯果汁肯定比国内便宜很多,星巴克的咖啡等等都会比较便宜,苹果电脑在全世界都一个价,但是美国的消费税要低5%,因此购买这些电子产品也会便宜很多。其他矿泉水,可乐等又相对贵一点。

  矛与盾一定要综合去看,很多都是习惯沿袭,大家都养成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谁也不去打破,也就有了共同的文化认识,这些甚至与法律无关。例如电梯里打招呼的客人,他们微笑,刚开始中国客人可能不适应,去的久了,也会跟他们相互问候,其实也很简单。

  好的环境会让人不自觉融入,哪怕对英文交流不太顺畅,也会不自觉融入到这种文化,这算不算入乡随俗?

  四、其他感悟

  回来之后,我发生几件不愉快的事情。第一件事情,联通无缘无故把我的境外漫游变成省内漫游,我在美国期间就没有使用过联通国际漫游服务,经过我的一番维权,联通退费了(好像还是双倍)。另外一件事情,我在美国期间刷卡消费,我的卡明明捆绑了自动还款,我还款日准备充足的资金,而光大没有提示我需要捆绑美元自动转账服务,我5天之后手动还款,它还扣了我两美元滞纳金,这还需要我进一步申诉……我一个直观的感受,中国的企业在服务领域还是做的太粗,太滥,完全没有把消费者当一回事。

  在纽约的一个周末,我去世贸遗址看完之后,又去了华尔街,与著名的铜牛合影。当时一家chewy的美国企业正在纳斯达克上市。宠物市场也是中国新生的市场,目前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有闲阶级的钱很好赚,而混沌的市场也会吸引资本进驻,我也相信,未来中国有关宠物相关的企业也会在纳斯达克敲钟。我们的发展与主流消费其实越来越相似,资本把一切都紧紧相连。

  我们在华盛顿,在纽约,旧金山,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面孔,看到一大波中国游客,听到东北口音。世界如此大同,我们去的时候,中美关系很紧张,驻美机构都发出旅游警告,但是美国人更关心特朗普是不是又骂了记者,特朗普的政治会不会令美国家庭关系更紧张,对中美之间的摩擦毫不关注。我们回来的时候,中美贸易达成新协议,双方暂时握手言和。双方分歧一直都有,不管中美关系如何紧张,纳斯达克不会排斥中国敲钟的企业。

  在2018年最新的国际上市公司排行中,中国企业在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市值方面,靠前的还是美国公司。我更多的工作与互联网产业相关,未来,我希望我所在的公司,或者我创办的公司能在纳斯达克上市,我能亲临这个城市敲钟。去过美国的一位小姐姐也说,年初她去澳洲游玩,回来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次去了美国三周,也觉得这个城市很神奇。

  美国之行结束之后,我设立的几大目标几本都完成,例如洛杉矶凌晨四点打一次卡(第一晚就在华盛顿特区打卡),看一场NBA比赛(在菲尼克斯看的女篮比赛,在同样的男篮比赛球馆)等等……比我想象更多是看了好多艺术馆,还有在百老汇看了一场似懂非懂的话剧,进入了热情好客的美国人家庭,品尝主人的美食……总体来说,与这些有着专业背景的同行,以及有趣的小姐姐相处,收获颇丰。

  我过后想了很多,例如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需要储备哪些相关知识,行程会更好一点。最后想通了一点,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再去一次,让自己有钱有闲,把没有去过的城市看一遍,看看理解是不是又不一样。

  最后感谢从中帮忙的朋友,不一一致谢。

  补充一点:

  1.海南酒店也在接轨国际。 7月23日,海南省旅游饭店业协会发出《关于在海南酒店业开展减少一次性消耗品供应环保行动的倡议书》,倡议自2019年9月1日起,在不影响服务质量和客人满意度的前提下,全省各酒店客房内不再摆放8种一次性消耗品,包括指甲锉、剃须刀、擦鞋布/擦鞋器、润肤露、信封、针线包、一次性拖鞋、棉签。

  2.美国的自然风光很糟糕,我们去看了亚利桑那Sedona小镇,其实就是几块红色的岩石,石头上也没任何雕琢,任何文化内涵。相比我们的大好河山,这样的景点很容易被秒。

  3.我购买的特产就是美国的苹果手机和苹果电脑,买之前问过很多人,会不会电压不兼容?有人说要购买转换器。还有人说,其实这里价格也很贵,香港免税会便宜很多。 我上网搜索了用户评论,还有电压范围,确定不需要转换器。于是就购买这套产品自用,苹果导购员很有意思,帮我争取优惠,最后就是送我一个苹果纸袋子,标价五美元。

原文链接:http://www.jingke.org/news/show-123378.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美国行总结:在华尔街敲一次钟尚的拼音和组词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