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程丹
北交所开市已满百天,市场上呼吁“北交所指数尽快推出”的声音越来越多。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增加,北交所编制指数的条件逐步具备,需要适时推出能够代表北交所运行状况和上市公司特征的指数产品,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晴雨表。
指数和交易量价信息是股市行情的基础指标,既是投资者研究、判断股市走势的重要信息,也是开发指数衍生产品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基础。沪深交易所有着非常丰富的指数体系,能够综合反映上市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北交所需要补上这块短板。当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虽然数量不多,但储备的拟上市企业不少。截至1月底,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公司超千家,正在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近300家,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四成,具有发展快、盈利能力强、研发强度大等特点。随着储备企业的登台亮相,北交所编制指数的条件逐步具备。
自去年11月开市以来,北交所的市场生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准入、分层、持续监管、发行融资等各方面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投资者数量大幅增加,长期资金持股占比稳步提升。然而,市场整体估值较低,活跃度和流动性欠佳,仍是制约北交所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推出能够代表市场真实情况的股票价格指数,吸引机构投资者研发指数型投资产品参与投资,提升交易活跃度。一方面,指数编制上要更加突出“创新”属性,聚焦北交所有代表性的企业,向全巿场提供一个北交所成长参考指标;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部分上市企业权重过高而使指数出现失真,不能充分反映绝大多数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其他指数相比,北交所指数应更多反映中小创新型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北交所的改革始终在路上,形成初步规模,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持续供给是北交所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研究发布北交所指数是提升市场流动性,带动更多资金入场的关键之举。北交所此前已经公示了指数采购项的情况,指数的编制工作已经箭在弦上,期待着北交所指数能够尽快落地,让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更趋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