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杭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杭台高铁总投资440.3亿元,由8家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资并持股51%,中国铁路发展基金公司持股15%,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代表省政府出资占13.6%,绍兴市、台州市两地政府各占10.2%的股份。
此前多年,因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资金成本高,投资周期长,维护支出大,我国普遍依靠财政投资相关建设,社会资本在铁路建设中大多充当一些“配角”。而且,民营资本的投资理念和运营模式与国有资本差异显著。相对来说,民营资本为市场化导向运行和配置,退出期限较短,对盈利性和市场更灵敏,效率高;国有资本则可长期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民生关键项目,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适用外部性强的项目。
不过,我国铁路建设长期依靠国家财政投资,财政压力和公共债务负担不小,运行治理模式和有关效率活力仍有提升空间,铁路建设市场化改革逐渐形成共识。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8个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杭台高铁正是其中之一。此前,京沪高铁等发展实践表明,铁路建设运营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是可行的、是值得尝试的,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应有之义。据悉,杭台高铁实现了社会资本的绝对控股,采用“铁路+PPP+产业”的运营模式,获得一系列融资便利和开发倾斜政策,民营资本参与运营期为30年,期满后移交给政府。尽管其市场前景目前尚不明朗,但是杭台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对于全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而言,具有很强的破冰意义。
这种意义有社会价值层面的。杭台高铁是国家沿海铁路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一带一路”全省大通道建设重点项目和长三角地区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资控股杭台高铁为民营资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融入区域交通发展将提供成功范例。
这种意义也有经济效益层面的。铁路建设运营是一个富有纵深和开发空间的系统工程,铁路沿线的地产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物流和科技园区建设、城市聚集效应、招商运营以及流量带来的流量经济和广告效应等,都有利于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到铁路建设和运营中。杭台高铁控股方从一开始就确立了“铁路+PPP+产业”的运营模式,提出通过物业、商铺、广告位以及更多商业化的灵活探索,不单纯依靠票务收入,并且有关部门明确表示将支持企业自主确定票价、自行决定列车开行对数,给予企业自由决策权等。这都显示了政府部门的决心和诚意,相关效果值得期待。
总之,我国铁路和高铁建设需要巨量投资,单纯以国有资本投资不仅令财政承压,也不利于搞活经济;而吸引民营资本投资有利于为解决上述痛点提供思路,也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换言之,应通过创新模式和政策优惠等,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参与到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更为良性高效的互动局面,共同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