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世界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图为IMF首席经济学家
吉塔·戈皮纳特在美国华盛顿出席线上视频新闻发布会
供应瓶颈持续、全球通胀加剧、发展失衡加深、货币政策转向……过去两年,疫情已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展望2022年,前行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王晋斌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2.7亿例,死亡病例超过535万例。
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出现了深度下滑。据202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世界经济同比深度下滑3.1%。其中发达经济体下滑4.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下滑2.1%。
供应瓶颈持续、全球通胀加剧、发展失衡加深、货币政策转向……过去两年,疫情已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展望2022年,前行路上仍然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
眼下,全球经济体基本都出台了应对疫情冲击的宏观政策,IMF推出了政策追踪器数据系统(Policy Tracker),跟踪了190多个国家应对疫情冲击的财政政策、货币与宏观金融政策、汇率和进出口政策。不同经济体依据自身条件,推出了不同类型、不同力度的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宏观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各个经济体的疫情防控措施存在差异,宏观政策力度亦有不同,世界经济出现了“分化式”的复苏。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经济产出缺口收敛速度较快。2021年12月,美联储预测2021年美国经济增速为5.5%,这一增速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是最高的。
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发展领先,但其他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不理想。比如,IMF大幅下调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速预测,预计东盟5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2021年经济增速只有2.9%。
展开全文全球债务风险加大
根据IMF全球债务数据,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26万亿美元。2020年成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债务增加最多的一年,全球债务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28个百分点至256%,其中公共债务占GDP的99%。
根据2021年10月IMF发布的财政监测报告,2020年1月至报告发布时,全球对冲新冠肺炎疫情的财政支出高达10.79万亿美元,导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务与GDP之比创历史新高。
2020和2021年,全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别为10.2%和7.9%。其中,发达经济体为10.8%和8.8%,新兴经济体分别为9.6%和6.6%。
从单个经济体来看,则存在明显差异。2020年1月至IMF上述报告发布时,美国对冲疫情的财政支出占2020年GDP的25.5%;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这一比例大体在15%~20%之间;二十国集团(G20)中的新兴经济体对冲疫情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小一些,大多低于10.2%的全球平均水平。整体上,全球债务急剧增长。
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大宗商品价格、房价上涨
发达经济体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风险资产价格普遍大幅上涨。全球股市从2020年3月下旬最低点至今已经出现超级反弹。截至2021年12月16日,美国股市道琼斯、纳斯达克和标普500指数的涨幅分别约为17%、20%和25%,欧洲股市也出现了10%~25%的涨幅。
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ICE布伦特原油和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2021年以来的涨幅分别达到44%和51%。
全球房价大多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依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实际房价累计同比上涨4.8%,这是自次贷危机(2007~2009年)以来的最快增长率。
全球出现通胀压力
疫情防控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供应链瓶颈,在经济复苏和宽松流动性的支撑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现了通胀压力。依据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相比2020年1月,2021年11月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了54%,能源类价格指数涨幅高达87%。
而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受疫情和天气等因素影响,食品价格指数从2020年1月的102.5上涨至2021年11月的134.4,涨幅高达31.1%。在此期间,除了肉类价格指数同比涨幅(6.0%)较小外,乳品类、谷物类、植物油类和糖类价格指数涨幅分别达到20.9%、40.5%、69.7%和37.9%。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疫苗接种率提高,预计2022年供应链瓶颈导致的供需错配将会减弱,从而降低一些国家的价格压力,但供应中断和需求上升持续的时间会比预期的要长,通胀压力可能会高于此前预期的时间长度。
通胀导致货币政策转向带来的外溢风险
通胀压力迫使部分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2021年11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高达6.8%,核心CPI同比上涨4.9%,这是近40年来的最高同比增速。
在就业改善、产出缺口收敛的条件下,高通胀压力促使美联储在2021年12月15日公布了加快购债减码,并预计2022年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0.9%。
对新兴市场的央行来说,应对大规模持续供应冲击的挑战更大。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大幅提高了政策利率。紧缩政策出台会加剧产出缺口,可能进一步抑制产出和就业,但不提高利率,则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将面临潜在的、挑战性的外部货币政策溢出效应。
疫情加剧了逆全球化
出于竞争和安全等因素的考虑,疫情将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着缩短的趋势,区域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合作方式。
封锁、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措施重创了全球旅游业,服务业在疫情冲击下步履维艰。
疫情助推技术创新
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改变,其中“宅”经济成为重要代表。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快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云端相见成为跨区域交流的重要模式,也成为居家办公的重要手段。
与此同时,抗击疫情加快了生物医学技术的创新,疫苗研制成为关键的技术突破口。
近期,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短期内已经蔓延至100多个国家,这将大大增加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2021年12月2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