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5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上海很早就尝试过是否应该在A股市场或者说上海股票市场开辟一个国际板,这一想法虽然当时可能时机还不太成熟,但是从现在来看,还是很有必要研究推进相关内容。
在周小川看来,受新冠疫情的冲击,金融中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认为需要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集聚,才能把国际金融中心办成办好,所以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非常注重产业聚集性。疫情以来发生了变化,这要求我们要抓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要点。
周小川表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资金大量的有进有出,另外是筹资主体也即发行人有国内的有国外的,一个必要的推进条件就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大概20多年前即提出要使人民币变成可兑换的货币,后来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波,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2003年中国又明确指出要推进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近30年来,资本项目可兑换要考虑时机是否成熟,要考虑利弊比较,当然也讨论可兑换的程度。
“从时机方面,如果经济发展早期,监管不成熟的情况下,利小于弊,经过一段发展成熟了,就利大于弊。”周小川说。
周小川表示,目前存在一种不严格的现象就是用一种所谓100%全面自由化的可兑换作为靶子,这样就可以挑出很多毛病,“其实现在全球除了极少数特别小的避税天堂可能有这种模式外,其他的可兑换西方国家也都有反洗钱,反恐融资、反对毒品交易等各种考虑,在中国可能还要加上反跨境赌博等,因此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由兑换,而是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中要抓住一些最主要的项目。”
周小川强调,可兑换说起来是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兑换,但实际上往往是三方面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这三方面分别是汇率体制、兑换的体制和交易的汇入汇出,这三个环节如果作为价值判断是很困难的,因此要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现实要求的角度出发。
“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下,既然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就是要让国内和国际的各种投资机构认可,各种发行实体认可,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不是一种抽象的讨论。”周小川说。
在周小川看来,要让国内外投资者接受和认可,核心环节还是投资者保护,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要保护相当大量的中国投资者,他们可能也通过这一市场投资“一带一路”沿线的上市公司,当然也要保护国际投资者,因此提高有关准则,提高透明度,提高监管的水平和能力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是国际板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