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机构  支付宝H5  冰球突破爆分网站  窗口  1100  人鱼  重点  上了  钱包  金额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穿越相对,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歌词

   日期:2023-06-17     浏览:40    评论:0    
核心提示: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法国旅行,也有幸得到了老子的真传,依据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发表了划时代的旷世佳作《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阐述了自由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的原型完全是

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法国旅行,也有幸得到了老子的真传,依据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发表了划时代的旷世佳作《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阐述了自由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的原型完全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小的岛国不列颠,第一个采纳老子无为理论治国,不列颠成了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老子看来,不去对人民做刻意引导,顺应他们本来的面目,不去宣传所谓的“智”与“德”(孔子曾对颜回说:智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德之所以放荡,是为了好名),人民就能保持最初的淳朴,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亚当·斯密遵循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原理恰恰是继承发展丰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出发点不同,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但是理念却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类,也许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个高度自治,或曰“无为而治”的梦想,至于如何实现何时实现,也许还需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验证。逃亡到新大陆的异教徒完全依照老子的无为思想画瓢,一穷二白的美利坚成了世界超级霸主。性或许会消失,但是性意念会先消失,那么性就变成一个纯洁的、天真的行为,然后性也会跟着消失,那么就达到了无欲。无欲并不是性的相反,它只是性的不在,记住这个差别,这是你所不知道的。有两件事会发生:性意念将会消失,性或许还会存在,但是性意念将会完全消失。当没有性意念,性就是神圣的。当头脑的渴望不存在,当你不去想它,当它变成单纯的涉入、变成全然的行为、变成你整个人的运动,而不只是头脑的运动,那么它就是神圣的。性意念将会首先消失,然后,性或许也会消失,因为一旦你知道了它比较深的核心,你就能够不要性而达到那个核心。

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穿越相对,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

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守柔安静到纯一。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观照其往复循环的道理。天地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根源。静而复归于生命的大道,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

一切过去的,都成泡影;

那不美满的,都在充盈;

一切不可言喻的,都在运行;

那永恒的谷神,都引我们攀升。

——北京 刘先银题记 2021年5月1日 《注目礼的意蕴》对话 陈琦南

展开全文

《艺和色》:豪情万丈,激情澎湃,自然天成。

——题记 刘先银 北京 2021年3月20日

刘先银经典点说:康文倾“穿越相对,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

康老师,康文倾,我想起西周初被封于康城的康叔。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名“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最近我完成一部书稿《孔子108圣迹故事》孔子周游列国主要在河南一代主要在卫国。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任国君。

曹孟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黄庭坚:君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

从康叔的康家,到刘家的汉朝,李家的唐朝。 寻找穿越相对,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的脉络。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关于穿越相对,道法自然,提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如何理解穿越相对,道法自然?

2.如何穿越相对,道法自然?

3.道人关系法则是如何演绎的?

《庄子·知北游》中写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人生即使短暂,也总要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己如何生活?二是如何处理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道。老子《道德经》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一个基本概念“道”的基础之上的。《道德经》中道在文本中出现75次,老子以道构建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世界终极本原,也世界终极规律。为便于对《道德经》的理解,这里将所理解的道及其特性简单概述为六大特性,称之为六大法则。

关于老子无为而治,提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是哪个字?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的核心在哪里?

2.《道德经》主题“无为”的逻辑体系?

3.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如何在国际上传播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因为宝物而起偷盗之心。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见解】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法国旅行,也有幸得到了老子的真传,依据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发表了划时代的旷世佳作《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阐述了自由经济原理。“看不见的手”的原型完全是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小的岛国不列颠,第一个采纳老子无为理论治国,不列颠成了太阳不落的帝国。在老子看来,不去对人民做刻意引导,顺应他们本来的面目,不去宣传所谓的“智”与“德”(孔子曾对颜回说:智所以外露,是因为争势,德之所以放荡,是为了好名),人民就能保持最初的淳朴,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亚当·斯密遵循市场经济自由放任的“看不见的手”的自由经济原理恰恰是继承发展丰富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虽然出发点不同,对人性的理解不同,但是理念却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类,也许心里一直都藏着一个高度自治,或曰“无为而治”的梦想,至于如何实现何时实现,也许还需要在不断发展中进行验证。逃亡到新大陆的异教徒完全依照老子的无为思想画瓢,一穷二白的美利坚成了世界超级霸主。

《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是哪个字?

有、无、天、地、道、德、圣人、玄等字词,其中“无”101次,“有”82次,道德二字分别为75次和45次,圣人31次,由此可见老子的侧重点是围绕着宇宙天地万物的有无造化,纵论圣人君子修身治国的思想主张。但其中有一个字全文只出现4次,却是有无、福祸、盛衰互化的共同遵循。这个字就是:反。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反”字,既有反面、相反的意思,也有返回,回归的意思,所在的语境中呈现。老子为了说明世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和过程,用了“反”字,到了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之特效,理解了这一个字,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道德经》的精髓。《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是哪个字?就是“爲”。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为什么梵高和毕加索差距这么大?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出自《列子·说符》)

【译文】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成就。)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译文】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

【译文】心思不在,即使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

【译文】不用心思考,就会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虚心好问,就会变得无知。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用众》)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自《孟子·告子上》)

【译文】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谈丛》)

【译文】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思考是增进智慧的途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疲惫而无所获。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

【译文】 洪钟原本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有人敲打才有了声音;圣人原本也并非是智慧的,因为常向人询问请教才有了智慧。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 前面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后面的东西;这里的东西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记住那里的东西。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

【译文】 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

刘先银经典点说:阴阳太极,对立互补;我们视之为糟粕,尼尔斯·玻尔信奉其是真谛

道,可道,非常道。所有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东西,是由我们不能称其为“真实”的东西组成的。——量子力学之父,尼尔斯·玻尔

毫无疑问,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现象,是世界本就如此吗?还是人类在追寻世界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人为地将之复杂化了?谁也说不清。我们目前能够了解到的世界的基本性质,是借助于物理学中的两大支柱理论,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处理宏观的现象,包括空间、时间和引力,而量子力学处理除此之外的一切。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现代科学的最大成就就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量子力学,没有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当下所享有的一切科技便利都成为不可能。但不可否认,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人认为量子力学是胡言乱语,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其实是因为量子力学实在是太古怪了,猫怎么可能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基本粒子怎么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光怎么可能又是粒子又是波?

海森堡说“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理查德·费曼说“没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学”,这些量子力学大咖的言论更是让普通人对量子力学一头雾水,我们只能似懂非懂地勉强接受这些自相矛盾的观点。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日常对世界的理解与经验,都是受到科学理论的影响,世界也许本没有那么复杂,是人们试图找出大自然运行的基本原理这个过程,使得这个世界复杂化了。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双缝实验”吧?这个实验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也最具有哲学意义的发现之一——物理对象根据是否被观察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结果。观察是为了探究真相,而这也正是科学发展的推动力,那么,是否这也意味着,人类越是想探究宇宙的真相,这个宇宙就会表现得越复杂?宇宙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但量子力学又说粒子具有波动性,但粒子是确定的、实在的,而波是虚无的、变幻的,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是确定的还是虚幻的?

尼尔斯·玻尔,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男,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可能你无法想象,对量子力学最不可思议的洞见却来自于我们中国几千年前的古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的对立面有没有让你想到什么?没错,那就是中国玄学中的阴阳理论!如果“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一对阴阳,那么波粒二象性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很多人可能会喷作者胡说八道,对不起,那只能说明是你孤陋寡闻!你以为只有少数中国人信奉阴阳理论?那么请看看尼尔斯·玻尔做了什么?

1947年,玻尔62岁,丹麦政府为表彰其成就和贡献,授予其“大象勋章”。在丹麦,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每个获奖者需要提供一枚纹章挂在荣誉墙上,玻尔自己设计了纹章,中心图案就是阴阳太极图!图上标注了一排文字: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对立即互补)。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加上一句简单的文字,却充分反映了由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对互补原理的最佳诠释,更是对玻尔一生科学智慧的完美概括!

玻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基于对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深刻、透彻的理解,并因此信奉。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这似乎难以理解,因为现今的国人更多的是盲目崇拜西方科学,而将中国古代哲学当作故弄玄虚、毫无用处的糟粕加以摒弃。殊不知,阴阳理论是真正的哲学,它就如同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玻尔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落入中国古代哲学原理中那些由晦涩、模糊的词汇所构成的陷阱中,而是向着更深处挖掘,洞悉了宇宙中万事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真谛。

梵高为什么和毕加索差距这么大?

《素问·移精变气论》图解:“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已从其意。”

在与源头太一合一之前,没有绝对的自由。剖析梵高孤独而疯狂的心理。

有很多的大小肠病,其致病的原因是在肺和心,《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形成了肺寒的话,一定会导致大肠寒;如果小肠的吸收出问题,心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因为小肠吸收的所有东西都是跟心连在一起的。《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帝曰:)请言其方。(岐伯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音yi),不可胜数。 梵高的自画像:只有无垠才能满足。那是一个格外清醒的梵高画的,一个脑袋通红的屠夫的面孔,审视并打量着我们,用一只怒视的眼睛细看着我们。我知道,没有一个精神病专家会懂得如何用这样无法抗拒的力量仔细地注视一个人的面孔,《黄帝内经》如一把小刀,剖析其不可否认的心理。

——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北京

一颗孤独的灵魂,如此热烈的情绪。

梵高,12道生命轨迹。宇宙的真理,就一个。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与描述的就不同,但,都是那一个真理,那个绝对的真理。自由,是发展的,总是有一个巨大保护存在。所以,在与源头太一合一之前,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相对的自由。这个相对,对于刚刚扬升的灵魂来说,已经太大太大太大了。也许有的人经历几百几千亿年都还没体会完这个相对的自由。宇宙,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供好奇的灵魂们玩耍。

——升起智慧圆满的觉悟 刘先银题记 2017-03-08

梵高,在迷情的世界里孤独而疯狂地活着。

世界上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我们一直喋喋不休,永无消停之日。那个女人叫蒙娜丽莎,而男人叫做梵高。荷兰艺术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生卒:公元1853年3月30日-公元1890年7月29日。

割耳事件是艺术史上的谜团,究竟是整个耳朵被割下或是部分耳朵被割下,一直以来未有定论;随着新证据出现,这个谜题终于解开。127年前,37岁的文森特·梵高饮弹自尽。这位用《星空》震惊了世界的天才,一辈子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最终不堪重负。以下12幅作品记录了他的12道生命轨迹。

梵高1889年的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本有个同名同姓的哥哥,但哥哥不幸胎死腹中。梵高因此成了家中的长子。

梵高最初的梦想是追随父亲的步伐,在荷兰改革总教会内当一名牧师。他曾经短暂地作过传教士,但最终迫于父母压力放弃了这个职业。

《静物:打开的圣经》是梵高在父亲去世后几个月为纪念他而做的油画,打开的《圣经》象征了父亲的信仰

梵高曾与高更是挚友,但后来二人从生活方式到艺术理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分歧,水火不容。巨大的冲突使梵高精神病发作,他想杀高更,但却在错乱中割下了自己耳垂的一部分。

梵高曾经住过阿尔拉马丁广场2号的小黄楼,割耳的悲剧也是在此发生。但可惜这栋小楼毁于二战的炮火中

梵高一生共写了800多封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写给自己的弟弟、挚友提奥的。

现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梵高书信手稿

梵高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共创作了近900幅作品,包括著名的《向日葵》、《星空》等。

《向日葵》第3版的样子,蓝绿色背景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他在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近2万字的长文,着实震撼人心,简历了下作者阿尔托,原来也是个精神病患者,难怪我无法进入他的文字。不是玩笑,梵高着实是这般,与其说他是个疯子,毋宁说是源自你灵魂深处的恐惧驱使你断定了这样的谬论。

看看阿尔托是如何解读梵高6幅绝世名画的,或许你能更接近梵高哦。温馨提醒:第2幅是重点。

梵高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是带着一种古怪的能量和决心。他不是在一阵突发的疯狂,一种无法成功的恐惧中,自杀的;相反,他自杀的时候,他刚好已经成功并且发现了他是什么,以及他是谁。

长久以来,纯粹的线性绘画让我抓狂,直到我遇见了梵高,他画的既不是线条,也不是形状,而是大自然当中惰性的事物,仿佛它们正在抽搐一样。是惰性。如今,带着一根棍棒,一根真正的棍棒,梵高从不停止对自然及对象的一切形式的击打。经过梵高指甲的梳理,风景露出了它们敌意的血肉,它们失去内脏的漫游的咆哮,所以,另一方面,没有人知道变形的过程中有着怎样古怪的力量。

最打动的我是,梵高,无需抛开画笔、刷子、画架、主旨、画布,以及主体或客体的本质之美,便成功地激起了自然和对象的热情到了这样的一个地步。

梵高相信神话应该从生命的最世俗的事物中被演绎出来。而在可怜的梵高之前,没有一个画家做到,在他之后也没有。

麦田与乌鸦:最冷静的死亡伴奏

那些在他死前两天画下的乌鸦,和其他的任何画作一样,敞开了一扇通往死后之荣耀的大门。这扇由梵高敞开的秘门,把人引向了一种谜样的、不祥的超越。这并不寻常,若我们看到,一个将击垮自己的子弹嵌入腹部的人,用黑色的乌鸦,及其下方或许生机勃勃,但无论如何空荡荡的原野,填满了画布;而原野上,大地的酒色同麦子脏兮兮的黄色狂野地碰撞着。

麦田与乌鸦 1890年7月

画中的天空是低沉的,压抑的,泛着紫色,如同闪电的肩膀。

梵高释放了他的乌鸦,如同他自杀之怨怒的黑色细菌,离顶端几公分,同时又在画布的底部,跟从黑色线条的深深裂缝,它们丰满的羽毛轻轻拍打,用来自高处的一场泥土风暴的漩涡,发出窒息的威胁。但整个画面是丰富的,画面是丰富的,华丽的,冷静的。一个人的死亡应得的伴奏,当他在世的时候,他让如此之多沉醉的线条绕着如此之多松散的草堆旋转,而当他绝望的时候,腹中的一颗子弹,不由地用血和酒淹没了一片风景,用最终的乳液,那既幸福又阴郁的,酸酒和变质的醋味,浸透了大地。这就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从未超越绘画的画像之色调,如何唤起了最悲凉、最无情又最激昂的伊丽莎白戏剧的冷峻而野蛮的品质。

加歇医生:杀死梵高的恶灵

我想,他在37岁的年纪死去,不是出于自己或自己的精神疾病才放弃生命的。而是在一个名叫加歇(Gachet)医生的恶灵的压力下才促成的。

读完梵高的信后,我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真诚的结论,即“精神病专家”加歇医生其实憎恶画家梵高,他憎恶的不仅是作为一个画家,而且首先是作为一个天才的梵高。

医学若不是诞生于疾病,就是诞生于邪恶。为了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医学甚至反过来从画布中激发出疾病。

加歇医生 1890年6月

精神病专家诞生于这样一个粗俗的土地:他们渴望在疾病的根源处维持邪恶,并因此从自身的虚无中发掘出一列卫队,以便削弱一切天才的反叛原驱力。

加歇医生照料梵高,并且,梵高在他的照料下自杀。这一切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是画家最后的朋友,这是一种幸运的安慰。

在提奥、加歇医生和精神病收容所的主管之间,有过许多关于被带到那里的病人的令人作呕的谈话。

“要保证他不再怀有这些想法。”“你看,医生都这样说了,你必须抛弃所有的这些想法。那些想法对你不好。如果你继续这样,你一辈子都会被关起来。”

“人家承诺过会还你的钱。他一定会还的。你不能还那样坚持认为别人欠钱是出于恶意。”

所以,你们看到了这些本性善良的精神病专家的看似完全无害的谈话,但他们在梵高的心中留下了一块细小的黑舌印记,而这块细小的、黑色的、止痛的舌头,属于一只有毒的火蜥蜴。

有时,那便是让一个天才自杀所需的全部。

有些日子,灵魂感受到了如此可怕的阻塞,以至于它患了病,仿佛是当头一击,是觉得自己无法再继续下去。因为正是在一次同加歇医生的谈话后,梵高恍若无事地走进了房间,自杀。我,我自己便在一家精神病收容所里呆了九年,并且没有任何自杀的倾向,但我知道,清晨探访期间,同一位精神病专家的每一次谈话都让我渴望把自己吊死,因为我清楚,我无法割开他的喉咙。提奥或许在物质上对他的哥哥不错,但这无法阻止他认为梵高发疯了,他认为梵高是一个有错觉的幻想家,进而,他坚持这种思想的方式,而不是与他哥哥的癫狂同行,让他冷静。他随后死于悲伤又有什么用?对梵高而言,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想象力,是他可怕的、狂热的、天启的幻觉之想象。

夜间咖啡馆:狂欢的地狱

“我正在画《夜间咖啡馆》,我试图把咖啡馆表现为一个让人毁灭、发狂、犯罪的地方。我尝试着让柔和的粉红色,鲜红色和酒红色,还有温和的路易十五的绿色和维罗纳的绿色形成对比,让黄绿色和淡绿色,硬绿色形成对比,全都聚集在一种苍白的硫磺色的地狱火炉的氛围里,来表达,可以说,一种下潜的阴郁的力量。这一切都处在一种日本式狂欢和鞑靼式友爱的伪装下......”

夜间咖啡馆 1888年9月8日

“什么是绘画?一个人如何绘画?绘画是冲破一堵无形的铁墙的行动,这堵墙似乎就在一个人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和他能够做到的东西之间的某个地方。一个人如何穿过这堵墙,因为猛烈地敲打是没有用的,一个人不得不用一把锉刀,慢慢地,耐心地瓦解并穿透它,正如我看到的那样。”

告诉我,既然你们不是梵高的一幅画的作者,你们是否能够像梵高在这份小小的信中那样,如此单纯、如此简练,如此客观、如此持久、如此有效、如此坚定、如此隐晦、如此庄重、如此真实、如此不可思议地来描述它。

所以,我不应该在梵高作完画之后来描述他的绘画,但我要说,梵高是一个画家,因为他重新收集了自然,仿佛他重新分泌出自然,让它成为汗水,从明亮的光束中喷射到他的画布上,一簇簇不朽的色彩,元素的永恒挤压,省略符、线条、逗号、横杠的令人畏惧的根本压迫;在他之后,我们没有办法相信,自然之为自然的方面不是由这些事物构成的。

麦田和云雀:阳光下的溃烂

一片麦田被风吹扁的平坦表面,一只鸟的翅膀被置于上方,如同一个逗号。什么样的画家,严格地讲,不算一个画家的画家,会有和梵高一样的勇气,去攻击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纯朴的主题?不,梵高的画中没有鬼魂,没有戏剧,没有主题,甚至,我会说,没有对象,因为主旨本身是什么?它是赤裸而纯粹的自然,是当她显露自身,仿佛是被近距离抓获的时候,被确然目睹的自然。在那里,一个巨大的太阳重重地压在了房顶上,而阳光下如此畏缩的房顶,似乎正处于溃烂的状态。

麦田和云雀 1887年夏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在回想那些长着翅膀的乌鸦,黑如的光彩熠熠的松露。我在回想他的麦地;层层叠压的麦穗,以及前方,用几朵罂粟讲述的一切,被轻柔地散播,被痛苦而紧张地植入那里,被稀疏地播种,被刻意而暴烈地打断,被切成碎片。只有生活才能提供一种在松开纽扣的衬衫下言说的表皮剥落,没有人知道眼睛为什么斜向左侧而不是右侧,斜向卷曲的发堆。但这就是它所是的方式并且它就是事实。但这就是它所是的方式并且它就是如此。

梵高的卧室:事物共同的色彩

他的卧室同样神秘,如此美妙,就如农夫一般,散发着一种能够保存麦子的气味,而透过遮掩的窗户望去,麦子便在远方的风景中摇曳。

同样是农夫一般的陈旧的凫绒的颜色,贻贝红、海胆红、虾红、米迪河鲻鱼的红、烧焦的甘椒的红。他床上凫绒的颜色果真如此?那当然是梵高的杜撰。我想不出哪个织工会像梵高一样,从心灵的深处,移植出其不可言说的印记,传达那不可言说的釉面的红。

梵高的卧室 1888年10月

有时,它看似一个整洁的房间,但它涂抹着本笃会僧侣给自己的健康利口酒添上最后一笔时,那份永远找不到的芬芳。

有时,它又给出了一个被巨大的太阳所挤压的纯粹干草堆的效果。

梵高将证明,他是画家中真正的画家,是沉重并悲惨地符合画家的人。他描绘着事物的共同色彩,但,哦,如此正确,如此可爱地正确,没有什么宝石比它更稀罕。

自画像:只有无垠才能满足

那是一个格外清醒的梵高画的,一个脑袋通红的屠夫的面孔,审视并打量着我们,用一只怒视的眼睛细看着我们。我知道,没有一个精神病专家会懂得如何用这样无法抗拒的力量仔细地注视一个人的面孔,如一把小刀,剖析其不可否认的心理。

梵高的眼睛属于一个伟大的天才,但当我看着他从画面的深处喷涌而出,剖析我的时候,它不再是一个我感受到的,活在其体内的画家天才,而是一个我终生无法与之相遇的哲学家天才。

不,苏格拉底没有这样的眼睛;或许,在梵高之前惟一一个拥有这只眼睛的人,是不幸的尼采:他拥有同样的力量,可以暴露灵魂,将身体从灵魂中扯出,让身体赤裸无蔽,让身体脱离心灵的诡计。

那是一种渗透的、洞穿的注视,在一张被粗糙劈砍、如一棵方形树木的脸上。这虚无中的一瞥,如一颗陨石的炸弹投向我们,染上了填满它那空虚惰性的无调色彩。这便是梵高如何诊断他自己的疾病的,胜于世上的任何精神病专家。

我洞察、我反省、我审视、我坚持、我开启,我已死的生命无所掩盖。

毕竟,虚无不曾伤害任何的人。迫使我撤回到自身之内的,是不时地穿越并压倒我的“缺席”,但我清楚地觉察到它,十分地清楚,我甚至知道虚无是什么。

梵高是对的,一个人只能为无限而活,并且,只能满足于无限的事物;在这个星球上,无限的事物多到足以满足一千个伟大的天才,如果梵高无法得到满足——让生命充满无限的事物,那只是因为社会有意识地禁止了它。

梵高的刽子手终有一天来了,就像他们对内瓦尔、波德莱尔、爱伦·坡和洛特雷阿蒙做过的一样。他们终有一天告诉他:

现在,够了,梵高,安息吧,我厌倦了你这样的天才,至于无限,无限属于我们。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

毕加索之梦

001

画家、剧作家、诗人、雕塑家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阿维农少女》开创了立体主义的新局面。

阿维农少女

002《阿维农少女》 1907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阿维农少女》,是第一幅具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也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画面中左边三个平静的女人形体受到了古伊比亚雕塑的启发,右边两个狂野的形象更多来源于非洲雕刻。她们的身体似乎是断裂的,观者能够看到只有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才能看到的不同身体部位。传统绘画中的空间秩序和结构完全消失了,毕加索把塞尚对形式和空间的革新又推进了一步,彻底背离了西方艺术自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古典的美与和谐的理念,展现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新的再现方式。

在题材上,画面描绘的既不是女神,也不是画室的模特,而是巴塞罗那阿维农街的妓女,通过她们,艺术家体现的是关于性、生命本能、死亡威胁和原始主义的主题;

在美学上,艺术家在画面中增加了时间的维度,打破了传统的绘画空间,表现了平面和立体、再现和抽象的对抗;

在文化上,这幅画表现了非洲与欧洲、原始与文明的较量。

由于《阿维农少女》在视觉再现上的创新,它被看作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

少女之《梦》

003

《梦》1932年

画中的女主角是玛丽·泰瑞莎,是毕加索钦慕的对象,毕加索在年老时写给她这样的一句话感人至深“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红色的椅子代表毕加索的爱把少女团团地围住。少女沉醉于爱情的梦里。而少女的胸部呈现出半遮半掩的青涩,衣服上的波浪水纹,是画面横向流动的美感。手部的六个指头,是毕加索爱玩神秘的习惯,留下悬疑,让观赏者猜测。

这幅画是毕加索对精神和肉体爱的最好呈现,是毕加索中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这个时期的他喜欢用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该作品是毕加索平面派描画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作风相分离的产物,线条和颜色自在组合的杰作。现代绘画与古典绘画的差别在于:现代绘画的线条与色彩的自由组合。观赏抽象绘画时,除了欣赏画作内容的线条和色块,要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想象空间和思维自由。

毕加索绘画

▼毕加索自画像

▲拿烟斗的男孩

1905年 创作

毕加索代表作之一

忧郁的唯美之作

▲ 不同时期的自画像 ▲

艺 术 历 程

毕加索从很小就很有艺术天赋,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荣获全国金奖!19岁时,他第一次来到巴黎,受到现代艺术运动的影响,他开始探索新的绘画风格。

1904年,毕加索定居巴黎,住在前卫艺术家聚集的蒙马特区,这个时期,他的生活境遇不佳,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调,描绘街头贫穷的残疾人、老人、江湖艺人、小丑等,被称为“蓝色时期”(1900-1903年)和“粉色时期”(1903-1906年)。

1908年,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立体主义者的创新不仅仅在艺术形式上,而且体现在社会批评上。通过对原始艺术和非洲艺术的借鉴,对“低”艺术和它文化介绍到“高”艺术或者精英艺术之中,具有反艺术、反文化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意义。

因此,立体主义后来也被当作是无政府主义、反传统的前卫艺术的先驱。

1912年,毕加索和布拉克发明了“拼贴法”,也就是从卡纸或其他媒介上剪下图形,贴在画面上,与画面上的图形共同构成一个主题。这种方法的运用标志着立体主义进入了新时期——综合立体主义。毕加索的《有藤椅的静物》就是最早的拼贴画之一。

1925-1932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其创作特点是将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的气氛。代表作有《哭泣的女人》、《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雕塑家》等。

▲ 有藤椅的静物 1912年 拼贴画 综合立体主义作品

12岁素描作品▼

辉煌的一生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阿维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格尔尼卡》,1937年,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 馆藏

毕加索的巨幅作品《格尔尼卡》用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把分析的和综合立体主义的形式混合在一起,传达了强烈的政治信息。

格尔尼卡 是西班牙北部和法国内局部巴斯科地区的重镇。1937年4月26日,纳粹空军在光天化日之下,向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投下了炸弹,当地死亡和受伤人数达7000人。毕加索在6月很快完成了这幅巨作,以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在整幅壁画中,没有出现纳粹德国的飞机和炸弹。毕加索用立体主义画法和黑、白、灰三种颜色真实地表现了格尔尼卡遭受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惨状。

在画面中间,躺在地上的战士手握短剑,一只受伤的马在惊吓中转身践踏在他身上。在右边的三位女人正从一个着火的房子里求生,在左边的画面上,一个女人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哀号,在她上方,一个牛头怪兽正在冷冷地观察这一切,仿佛古代克里特传说中的牛星怪兽,它唯一与人相同的地方是平坦的面孔和一双眼睛。据毕加索说,它代表着“残忍和黑暗”,影射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合伙的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

毕加索:

我13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

但我画了一辈子才画得像个孩子。

《素问·移精变气论》,梵高敏感纤细的心灵图解:“数问其情,已从其意”。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原文链接:http://www.jingke.org/news/show-102907.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刘先银经典点说《注目礼的意蕴》“穿越相对,道法自然,老子无为而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歌词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