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愉悦
此刻我说不出春光面前,为什么就连树林最深处的阴影都充满了心跳的声音
只是梨花可劲地缓慢下坠,无尽的光芒在扩散,对此我无能为力,我感觉到臃懒的光芒悸动着无边的不安……我在春天的苍溪地面行走,咏叹
这阔大的梨花园,潮水般波动着,荡动着,不可或歇
我迷恋梨花的名字:苍溪的雪
麦苗在动,旁侧的山头稳如磐石,太阳照不到,一整块云翳特别荫庇于它
问题出来了
梨树高低,山势嵯峨,孰静孰动?或者皆动,皆静,互为呼应,对创生成?古梨树区位于沟谷平坝,千百十棵梨树举起亿万千朵梨花,这究竟深怀了怎样的一种恨意啊!雪海香处,一色的莹白有赖于那山的返照,然而吾我尔汝,满沟满谷飞旋的白光拚着命,三五日的绚极灿烂,何尝不是绝决,直面“蔓草萦骨,拱木敛魂”“化为粪土”
空气润泽,可谓晶莹,而硕大无朋的山是阴郁的,柏树黛青,半腰里农舍连连…… ——生而有恨,因为丝毫不肯苟活
活而放浪,因为联翩出游苦短
梨花树下,笑声频起,回到世俗生活,恣肆率意的是说道为梨花授粉,一时的口舌呈现出荤素无忌之情状,天花乱坠
这时候,总有一些东西显现了,而一些东西被隐匿了
同样的,这时候总有一些东西是人所共知的,而另一些东西又为着忘记和忽略长久地并不为人所知晓
在茶座间,梨花飘进茶杯是为饮梨花茶,梨花落满头颅又被直接呼为梨花仙子
梨花如雪满江天:人在路上,心在路上,一阵风吹过来……多少年了
雪落无声,从前有过的那些念头在一首诗里,在一幅画里
雪落真的无声吗?我分明听到了雪变成雨,梨花簌簌降下满腔情愫,一种次声波只有想听的人才能够洞悉其中的深意,一阵清晰的朗诵持续着被梨树枝,村庄和山野一一收藏
与雪共舞,经济隆盛
人在苍溪,草木山川甚或一个县的声誉都是为梨花而设,苍凉,恒久
越过这些,想到更为辽远,黑暗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干净、纯净的梨花高过头顶,俯视备受金属污染的世界,一种席卷苍白而寂寥
诚然,人不完全隶属于精神,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些梨花蕊里漾起的浮沫,迷醉的略带甜味的气息,令人兴奋,令人莫名沉重
每每放眼张目,总会一颤一颤的,在内心里,在欲望中
月夜里梨花,或者雨打梨花深闭门时,这种振颤当更为剧烈
其实,我欲从丘,智而率性,不过我也知道自己自有行藏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弄奏”,比如此际的梨花树下
浩大的花事,漫长的人生,繁花似锦,消魂荡魄
如果只观眼前,花酒茶饮,友朋达旦,当真丰瞻无憾了
实际呢?实际上“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一种焦灼,恐惧和极端追索无处不在
梨花雪,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漫漫飞飏,在风中零落
雪在花上,花在雪之间
当然了,在这里,雪不等于花,花也不等于是雪,穿行在纵横交错的阡陌道上,雪在心上化成一小片鲜润,花在心上人是闲的
人闲,心静,日光明亮
就是这样了,如同刘桢、嵇康、江淹们一般在飞扬跋扈的同时,达到极至的美
苍溪的梨花和魏晋南北朝,这扯得远了些
苍溪梨花是一首轻灵妙曼的诗歌,竟然给我弄成了散漫的文字
记起车前子说“游园,不是填格律诗,而是写散文——写到哪里是哪里,味道写出来了,即使不通,也是好散文”私底下觉得有趣
依此游园理论推导,所谓写作,达意而已
梨花雪,高洁而冷澈,五瓣或者复瓣的梨花雪,是经不起形状的重述性和色彩的抗阻力分析的
固然道理有了,多了却是过度,像一类人面目可憎,理而无趣
依了苍苍的山,茫茫的流水来关照一角半山似的折枝画幅或者苍溪梨花的宏图全景,我总要述及苍溪的边疆,梨花开放……上午车过红军渡时,远远望见一座城,干净、爽利、朴素致雅、清水出芙蓉无不扣合着苍溪的苍:青色;草色,深绿色;灰白色;书画笔力老练
这一日的赏览下来,果然相信,清水出芙蓉也是苍溪笔力老练的气象,妙到毫巅的梨花雪
感时溅泪,恨别惊心,张子健带着《梨花雨》和《苍溪印象》来了,笔名骆驼的罗斌磨拳擦掌……狷介或者及时行乐,或者其他什么,在后来的梨花雨酒中皆有示现,然而我只记得入夜的梨都,灯火幢幢,美女如云……2006.4.2由兮居
请坐,’他说
韩信温和地再为自己解释,……‘谢谢大将’,她低声回答,于席子左边坐下
……薄姬坐下之后,侍女才为之置杯和斟酒
这虽然是小动作,但表示的意义却不小
薄姬由韩信的一声请坐,从而脱离了奴婢的身份
(引自《韩信》第173~174页)一位统帅着二十万汉军是何等八面威风的儒雅大将,为什么会在一个贱为胜者奴婢的薄姬面前,表现出这样的温文礼谦呢?是薄姬的美貌?还是韩信的多情?我想都会有
但是,不要忘了,薄姬的出现还是让韩信想到了他之前的另一个情人与恋人——相姬
可是无论是相姬、薄姬,她们都是吴国人
而吴国的都城会稽其治所,便是今天的苏州市;吴江,正是苏州市所辖
所以当我置身于吴江同里时,眼前吴语妇人的摇曳身姿和低款侬语,如何叫我不有韩信之想?又如何让我不从韩信的儒雅形象当中,去联想到更多的吴国天下的丽人呢?…… 四吴江,我二十年前就来过了
那时候是忙着业务而没有旅游心情
再说同里与周庄,也不过是江南万千水乡的缩影一角,走遍吴国与楚地,哪里不会有江南水乡早春二月的景致呢?于是,我翻出自己早年漫游西湖时写下的《春情》: 西湖二月春来早,湖柳吐丝正含苞
藕花池塘鸭戏水,红瓦掩绿堪妖娆
虽有人分千里外,寄语春去逐寒峭
几度春光几度月,碧水泛舟共逍遥
如今读起来我再细细品味诗中的“湖柳”、“藕花”、“鸭戏水”和“红瓦掩绿”,还依然是江南二月的主色调;可是诗中“人分千里外”,“寄语春去”,以及“几度春光几度月”的感觉和“碧水泛舟共逍遥”的欲望,却早已是物斗星移,随着时光的过去而成为旧唱了
于是心里不免生腾起无限的惆怅与晦暗……时光是过去了,可是一年四季的春还会依然年年存在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往”
“路”、“处”、“住”,几个押韵的尾字,古人把早春的风韵写得多美、多巧、多好呀!循着小桥、流水的路径,在上海朋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靠河边的一所客栈
这是一对年龄五十有余已经下岗多年的李姓夫妻开设的“忆庭客栈”
一问他们的年青后人哪里去了,老人答,都成家住到镇子新区去了
“老镇上的家家情况都这样吗?”“几乎都这样!”老人回答
难怪我们一路走来,除了河边堤上的几处灯笼,几所客栈,几段炒锅声,几乎就再也听不到喧哗与看到热闹的景象了
此时、此地、此刻的安静,静得真的让人感觉落寂恢恢,恐怖森森
倘若是一个人或是两个人在夜间行走呢?怎么会不令人汗毛倒竖!但是,同里的老人讲,他们这里从来夜行安全,极少发生盗贼与劫匪的事例
为什么?因为富裕呀!只有听闻“穷山恶水出刁民”,不闻流传“富甲土地生强盗”的
所以解放前,同里三千人口,便有500户是地主
而地主的资产划分是以拥有土地30亩以上才够得上资格;30亩以下,不是富农就是中农,余下要么贫农,要么佃户
可是即便如此,同里的贫农和佃户还是极少数
所以在“文革”批斗风中,发生小地主斗大地主,穷地主斗富地主,而超富大地主早已逃离大陆到海外世界生活去了的有趣现象
正因为穷人是极少数,所以同里古镇解放前出状元、进士、文武举人大约150余人
可见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变通
在李姓老人开的客栈里,我发现门廊处挂有一块游人留言板
我细心地阅读起来,感觉非常有趣
有一位来自西安的赵容是这么写的:“小桥、流水、人家,对一个北方姑娘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原是梦乡!”
70、民心是难以探求的,就算有功夫你担心了旁人的体验,也不见得旁人会合意,相反感触你想太多
母亲在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坐立不安,在麦子开花和叫嚷的日子里,在收割机轰鸣着开过原野和道路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忧郁
凌晨,站在陵前的皂角树下,暂时的西河水静静的躺在山水,澄清,光亮,娇媚
清朗风吹过的海面荡起细细的涟漪,似蔓延的篮绸缎伸向远处
遽然飘起如针的毛毛雨,随同清朗风抚摩着脸颊,心中涌动起不尽的惦记